科舉(文)一事還算順利,這邊武舉(會試)也在有條不紊的進行中。對于冷兵器時代來說,和平之時可能更重示農耕經濟文化發展,戰亂年代則會偏向提升武力。順天爺也給各州府降旨,重示發展武學,(一:童試,在縣、府進行,考中者為武秀才;二鄉試,在省城進行,考中者為武舉人;三: 會試,在京進行,考中者為武進士;四:殿試,由皇上欽點,分出等次,稱為‘三甲’)由于國家多年來大力提倡,民間習武者對武舉考試趨之若鶩,習武之風也興盛多時。
當然,“自古修得文武藝,賣與帝王家”,對于有能力的人來說,如果可以通過考試取得好成績,而且還能被國家錄用,能讓自己的本事展現出來,這樣既可以尊君護主,保家衛國,同時還能實現個人人生價值,人生無憾,這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了。
武舉考試由兵部主持,考試之前,同樣統一安排習武舉人食宿,并宣布了考試科目和規則,如下:
一、本次武舉分為五場(外場和內場)第一場既步射,馬射,每人二十支箭,中十二者可進入下一回合;
二、第二場為舞刀,刀分一百二十斤,二百六十斤和三百斤,
三、第三場為舉石,分一百斤,一百五十斤,二百斤;
四、第四場按身高體重進行馬上比武槍法切磋,合格者進入第五場;
五、(內場),考策論兵書、軍事策略,考試合格者進入殿試,由皇上欽點,授予武職,能力突出者,可以為將帥;
六、考試中不得使用暗器,不得對他人進行干擾,一經發現,杖四十,永不錄用;
七、第一天考三場、第二天考第四場、第三天進行內場;
八、監考官不準收受賄賂,不得為考生徇私舞弊,一經發現,罷免官職,發配充軍。
望眾位參賽者悉知,遵守比賽規則,使出自己的真本事,取得好成績,為國效力,征戰沙場,建功立業。
校場在一個地域開闊的四方院內,舉人們同樣需要通過兩道門的檢查,主要排查攜帶暗器者。
李凡一來到校場,只見院內有著排列整齊的靶場、石鎖、沙袋、馬匹、兵器等各種練武器材。列隊的士兵手執長槍,挎著腰刀,各個身姿挺拔,目視前方。不遠處則是一方將臺,將臺上坐著幾位武將,這些武將是兵部選拔出來的監考官,其中就有張文博的叔父張騫。
只見位居正中的一位武將抬頭看了一眼天空,然后對身邊的將領道:“多年前,我也是在這四方院內參加的武舉,依稀記得,那天還下著小雨,經過層層勇猛比拼,終有幸得到皇上恩典,還賜我一個“勇”字,都說后生可畏,不知今天能否有人再現當年之勇,”
接著繼續道:“愿所有參賽者都能遵守規則,別出什么幺蛾子。這要出了差錯,皇上怪罪下來,咱們都得受罰,”
待舉人們陸續進場,張騫張大人站在將臺上宣道:“今天是武舉考試第一天,所考科目都已提前告知大家。皇上有心招納賢才,自然特別重視這次選拔,還望各位認真對待,大家都是習武之人,拿出自己的真本事來,成績優異者,可面見圣上,而且有重賞;現在擊鼓,為各位參賽者助威。”
一陣密集的鼓點聲響過后,武舉正式開始,第一場是射箭,十人分為一組。話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每位選手都是努著腮幫子,用盡全身力氣把弓拉滿,瞄著靶心,卻道是“箭中靶心,箭離弦”二十中十二為合格(步射十支,馬射十支),自然有心理素質差導致發揮失常的,也有超常發揮的。
更有百發百中者,讓其他參賽者目瞪口呆,他們的臉上都寫著,同為習武之人,你為何如此優秀?
李凡一不算太好,也不算太差,勉強合格,進入了下一輪。
這時,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