醮祭大典結束,譚知縣已是疲憊不堪,多年為官之道,這場醮祭,好像給了自己那么點心理安慰。
騰云閣的道長和道士們下山來,為百姓祈福消災做好事,實則大善之舉。譚知縣在衙門內大擺宴席,以示感恩感謝。
待宴席結束后,譚知縣請道長上座,開口道:“衙門內條件有限,不知這幾日飯菜可否合道長胃口,如有招待不周之處,還請道長見諒海涵吶,”
道長回話:“大人客氣了,即是為眾生善舉之事,又何談招待不周?我等平日里都是粗茶淡飯,也沒想過大開胃口,”
譚知縣道:“噢,連日來,道長為百姓做法事,勞神費心,十分辛苦,本官都看在眼里,百姓也都心存感激,本官再次替東江縣所有百姓謝過道長。”
接著繼續道:“這幾日,我命人在法壇處放置了功德箱,百姓們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今天已一并拿回,加上衙門的捐贈,都在這里了,只是一點薄禮,不成敬意,還請道長一并帶回騰云閣,置辦些香火,以示東江縣一眾百姓對眾神之敬和對道長的感謝,”
道長停頓片刻,道:“無為,不妄為,因人之心。不爭,不與民爭利。醮祭本是我等分內之事,何需勞財傷民。百姓若有心,自會到那宮觀內焚香供奉眾神,以示誠心。”
接著繼續道:“不論功德箱內錢財多與少,即是取之于民,還需用之于民,還請大人費心,就分給那些窮苦百姓吧!”
譚知縣道:“道長一番話,真是讓本官感激不盡吶,本官自不會辜負道長一片良苦用心,”
此刻的譚知縣,內心正暗自竊喜,不再去勸說,又聊了幾句,道長便要離開,譚知縣派人護送道長回往騰云閣。
待道長走后,譚知縣急不可耐,關門閉窗,來到功德箱前面,激動萬分。
譚知縣打開功德箱,看著里面橫七豎八的銀票、大小不一的散碎銀子、一串串銅錢,頓時兩眼放光,譚知縣用手劃拉幾下,這可比自己想象中要多得多,楞了片刻,才開始依依整點這些錢財。
接著,譚知縣找來一箱子,打點些金銀珠寶古董玉器,一并裝了起來,遂叫師爺寫好書信一封,又備些銀票裝了起來。接著,從衙役中挑選出兩個機靈的衙役,二人一個喚作王龍,一個喚作吳成。
譚知縣對二人道:“衙役里就屬你二人最機靈聰明了,你二人帶著此封書信和銀票,連并這個箱子一起,走一趟青州城,交付到于大人府上即可。路途雖不算太遙遠,但也不可怠慢,一定要保全東西的安全,切勿出了差錯,不然本官拿你們是問,你們可記下了?”
“記下了,大人,還請大人放心,定完好無損交付到于大人府上,不負大人所望,”二位衙役作答。
譚知縣道:“好了,此事若辦好,本官自不會虧待你二人,去賬房領了銀子,準備一下路上所用盤纏,就出發吧!”
二位衙役領來銀子,不敢耽擱片刻。準備好過路盤纏,揣好書信,帶著箱子,駕著一輛馬車,便離開東江縣。一路上快馬加鞭,不在話下。
夜晚歇息在驛站,吳成道:“還別說,這箱子倒是挺沉的,不知里面裝了什么?讓我來猜一下,可是那醮祭之時,百姓捐往那功德箱中碎銀子?”
王龍道:“管它是何物件,這事都和我們不相干,咱們只管把東西安全送到于大人府上便是,知道的多了,對你我都沒什么好處,早點歇息吧,明天還要趕路呢,”
第二天打早,二人用過早飯,便繼續趕路,雖走的是官道,可一路上卻是人煙罕至。走了大半天,早已人困馬乏,可連個茶館都沒碰上,加上天氣炎熱,二人帶的水早已喝盡,暫且在路上歇息一下,只能盼著下個驛站趕緊出現了。
可惜不巧,二人歇馬之時,剛才還是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