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答應?”慕云漪詫異,“那你這恕親王……”
“那時我對云鐸說,決計不會認東陵巽為父,更不要做什么東昭大皇子,但他的顧慮沒錯,以你這固執的性子,醒來之后恐怕我又要成了孤家寡人了,于是便尋了旁的法子,先下手為強。”
“旁的法子?”
“東陵巽有一同父異母的弟弟,東陵朔,謹親王。”
“謹親王?這我知道,多年來鎮守邊關,已有十幾年未曾歸朝,就連年節也只上賀表,所以我當初在東昭也從未見過謹親王真容,半年前因陳年舊疾亡故。”慕云漪不懂為何慕修要在此時提起這個已故親王。
慕修接著她的話說了下去“謹親王半年前因陳年舊疾亡故,其王妃將遺體護送回上陵城后,也隨謹親王殉情了。”慕云漪聽聞此事亦實有唏噓,感念那王妃當真情深義重。
“其實對于謹親王我一直十分好奇,聽聞皇帝東陵巽得知謹親王亡故消息之時十分悲痛,甚至大病一場,既然兄弟兩個如此親厚,那謹親王又為何十幾年不肯回上陵城?東昭從沒有親王分封也不準出入皇城之說啊?”
“這便要從東陵巽的父皇高宗帝說起了。謹親王之母是高宗東陵鈺的姜賢妃,姜氏出身將門,其父手中握有兵權,所以她入宮一直小心翼翼,誕下皇子之后更是謹言慎行,但畢竟她所出是皇子,隨著二皇子年齡漸長,她雖無心爭儲,朝中卻有不安分的企圖找上姜氏,共謀‘大計’,如此一來二去流言便喧囂塵上,姜賢妃擔心母家受到皇帝的忌憚而遭受滅頂之災,終日郁郁寡歡、草木皆兵,終在二皇子十二歲時久病不愈,死于寢宮。”
“皇家之人看似尊榮無限,可這背后的辛酸與無奈,又有誰能懂呢?”慕云漪對此最是可以感同身受的,畢竟她從小長于宮中,不論是沒有見過面的母親,還是身邊的姨母、父王、皇祖父、皇祖母,分明個個都是西穹最為尊貴的人,卻各有各的身不由己。
“二皇子提出為母妃守陵三年,而三年期滿后,他直接上書,欲去北疆歷練,為父兄戍守邊境,如此便只有每歲年關才會回到上陵城,于是朝中的流言也少了許多,后來高宗帝駕崩、太子東陵巽繼位,二皇子歸宮后先是向父皇的牌位跪拜,隨后便是想東陵巽行大禮,道了一聲‘皇兄’。”
慕云漪眼中不無欽贊之意“這一聲‘皇兄’足以表明二皇子的心意和姿態了,此人當真是能忍。”
“東陵巽其實一直知道自己這二弟的心思,于是他明言要給弟弟封王且留其在上陵,如今東陵巽已登上帝位,且二皇子的外祖姜氏也已沒落不復當年,于是朝臣并未反對,反倒是二皇子自己執意要離開上陵城,回去邊境,東陵巽如何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二皇子都拒絕留下,最后東陵巽無奈,只得封其為親王,放他出城。”
“所以便有了后來的謹親王?”
慕修繼續道“一開始東陵巽為其擇的封號是燁,取光華美好之意,然而二皇子卻不肯要,直接拿來紙筆寫了個‘謹’字呈給東陵巽。”
“‘謹’者,恭順謹慎也,這謹親王倒真是時刻不忘昭顯臣子之本分啊,恐怕這也是當初姜賢妃死前對兒子的囑托。”
“冊封之后第二日,謹親王便帶著王妃和府中家仆離開了上陵,回到了西北邊境。”
“怪不得謹親王被諸多人詬病和嘲笑,生性懦弱膽小,殊不知必有大智與遠見之人才能做出這般決心,徹底放棄對名位的欲望才需要魄力,這正是對自己與家人最好的保全。”慕云漪終于知道了關于謹親王多年不歸朝的原因,不由得暗自感慨,然而她又奇道“但這與你封王之事有何關系?”
“云鐸的意思是,只要你與東昭繼續聯姻,且那人之地位高于蘇彥便可堵住兩國官民之口,那未必非是皇子不可。”
“難道……”慕云漪聽慕修這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