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喜命且不去說他,先說禹君則等基督教徒,帶著信教的百姓和許多沿途加入的災民,一路自原州、寧越等地向北席卷江原道。
被強借完糧食,或者聽聞了消息還沒被強借的鄉班鄉吏紛紛逃往原州、江陵、春川這樣的名城大鎮躲災?,F下里留在鄉野農村老家的基本都是這些鄉班們的庶流子弟或者就只是忠仆家人而已,有糧食的看個糧食,沒糧食的守著莊邑宅院。
有家財有權勢的都跑了,還留在鄉下的也沒幾個地主老財了。在李朝想要做地主,最次也要和當初的洪景來一樣做個軍吏,或者和孔尚炫一樣中個生員秀才,這樣嘛才有資格算做老爺,勉強能守得住家產。不然的話,早就被地方上的大戶或者朝廷派來的守令給吃干抹盡了。
禹君則麾下的那些人馬日日在鄉間轉進,沒多久也大致知道了這情況,老爺們都躲災跑進了大城鎮里,洪景來當初吩咐的不許傷害兩班的事情就更不可能發生了,所以他們手腳也就更加放肆了起來。
但是壞也就壞在這里了!
兩班不敢惹,畢竟要是真弄死個兩班,說句難聽的就算是徹底坐實了殺官造反的罪名。這年頭的李朝地方官和隔壁帶清一樣,你不殺官造反,攻州破縣,那你就頂多算是地方上的盜匪,屬于治安問題。大人們只要學鴕鳥,腦袋往泥巴地里一埋,裝作看不見,就約等于治下清平,百姓安居樂業。
可你要是殺了官,那就不再是治安問題了,性質陡然就變成造反逆賊。就算地方上的守令再不樂意,也必須要設法剿滅處置,且上達天聽了。
這位李喜命按照供述確實是江原道本地的基督教徒,但是他本身就是一個“殺班契”的契兄弟,加入教會也純粹是當初真的太窮,想和人抱團取暖,混一口飯吃。
因為年輕力壯,手上又有點把式功夫,所以當年曾經被派遣去平安道接應從燕京來的天主教傳教士吳約翰。但是很可惜,按他的說法是始終沒能越過界江,所以最后還是回到了江原道。
這次禹君則帶領信徒進入江原道,大肆的“凌迫”兩班,但是由于洪景來的縱容和地方上官員守令的不作為,現在幾乎是席卷了全道的郡縣鄉野。
不然李喜命也不可能出現在距離原州上百里的春川地方!
而他被抓的直接原因也很簡單,這小子本來就是殺班契的契兄弟,對兩班士族毫無好感。一開始有禹君則數百骨干人馬約束,自然生不得事情。后來禹君則見鄉班鄉吏老爺們都跑進城里了,留在鄉下的也就是些刁奴而已,便對這些江原道本地的非嫡系人馬寬松了起來。
因為就算殺死刁奴,也只是侵害了老爺們的私人財產,構不成傷害兩班老爺性命的問題!
而殺傷老百姓?這些人本來就是窮苦老百姓出身,出來逃荒也就是為了求個活路。就算過分一點,也不過是裹挾了當地的老百姓壯大聲勢,去下一個莊園強借罷了。
李喜命在春川本來也沒事,但是也不知道是豬油蒙了心,還是精蟲上了腦,在一個村子里看上了一個閨女。劇情就是這么俗套,他倒也央了人,愿意用大米十石去迎娶人家的女兒。
這要是莊戶人家,又逢上大災之年,肯定立馬答應了。別談什么自由戀愛不戀愛的,江原道上賣兒賣女的都大有人在,愿意正常下聘禮娶老婆算是不錯了。
可那個閨女不是出身一般的良民人家,他老子是個老儒生,雖然一輩子就是個幼學童生,可架不住祖上曾經闊過呀。
老童生叫柳榮儉,家里窮的早就揭不開鍋了,但是不妨礙他們家家門高貴,出身文化柳氏,祖上一直可以追溯到黃帝。而且近二百年前乃是追贈領議政、扈圣功臣,謚號文忠的柳成龍一脈,只不過傳到他這兒徹底敗落了而已。
柳老頭見了李喜命肯定不會有什么好臉色,一口一個“賊人!”、“兇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