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口,可是沒有給他發言機會。洪守榮則是沒有這個臨機應變的本事,只能在一旁看著。一幫武官就別提了,打仗殺人是好手,可惜朝堂上只能助威,不能夠替洪景來擋架。
“既然如此,那么最符合《續大典》的辦法便是一道鼓鑄!”
“既然要交內需司,是不是還要交訓練廳?是不是還要交咸境道監營?”崔正基是管勾宣惠廳,現管嘛,終于有機會跳出來了。
“如此也很好!”這個答案雖然不是李相璜最期待的,卻是他也認可的。
“……”崔正基這才驚覺自己失言了,落了他們的套。
“銅材沉重,四處轉運徒耗民力,主上仁而愛民,怎會如此大費周折!”趙萬永立馬補救,表面上夸李?愛民如子,實際上是把話繞回剛才。
“那便還是在京鼓鑄,理當兩處分鑄!”李相璜倒也沒有窮追猛打,畢竟崔正基說的不是最佳方案。
“《大典》規章各處鼓鑄,乃是為了方便使用,宣惠廳鼓鑄乃是為了發放百官俸祿,訓練廳鼓鑄是為了支應訓練營兵餉,各監營鼓鑄是為了發放外官俸祿,內需司鼓鑄是為了什么?”洪景來自然不能光挨打。
就反問李相璜,我這錢可是為了給大伙兒發工資才鑄造的,你們老李家摸摸良心,百官的俸祿一年發幾回,有沒有按時發!我這錢是為了滿朝廷上下的百官謀福利,你在宮里鑄造銅錢是干嘛?為了給李?開銷?那正好,咱正好勸一勸李?儉省,為國計民生著想,漢陽城外數不清的百姓吃不飽飯,你還想增加宮內開銷?
“自然是為了支應宗親賞賜,以及包含洪院君在內的堂上諸位的俸祿?”李相璜很顯然有高人指點,上場以前準備好了。
這個理由倒是可以,正三品堂上官以上的官員的俸祿是由內需司和內贍寺支付的,洪景來確實拿的是李?發的工錢,至于賞賜全州李氏的那一票子窮親戚,也確實需要花錢。
“原來若是無有這新款,囊昔四百年,就不曾支應了?”洪景來笑了,理由很正當嘛,可惜咱也不是好忽悠的。
“既然如此,臣斗膽問一問主上,國朝四百余年,這筆款子去了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