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都不要想,又是咱們的封建小衛道士金平淳表達了對于此事的不滿。小伙子就是這么不圓滑,你看閔景爀一樣反對,但是他就不說,眼睛一閉,等著小年輕來挑頭。
到底是少吃了兩年飯啊!
洪景來都習慣了,金平淳對事不對人,同意就是同意,不同意就是不同意,倒也挺單純的。起碼喜怒啥的都表現在臉上,沒有老陰比的那種城府。要是這場面一點兒反對都沒有,那才是真的奇怪了呢。
“您這么做,似乎并不妥當吧。”稀奇了,連李在朝都表示反對。
他以前多少年被官吏兩班欺壓,最是知道官吏兩班在地方上的權勢。漢陽里,你洪景來那是大哥沒得說,可到了郡縣鄉野,那還不是縣里的趙老爺說了算。你的政令不是看你派出去的縣令能不能執行,而是看縣里趙老爺愿不愿意給你執行。
說白了就是你就算下令要清查書院,地方上的陽奉陰違咱也就不說了,哪來的人手給你去清查啊?
“怎么說?”洪景來當然希望李在朝這一幫武官也能出將入相,多學習學習文化知識,不能干一輩子捕盜大將啊。
“若說行軍打仗,我等可以為您前驅,可是清丈田畝,我等都是粗人,根本幫不得您什么。”李在朝一說話,旁邊的李濟初、洪聰玨等都是點頭。
雖說現在大伙兒當大官,掌兵權,也認得幾個字了,可是大頭兵們也就知道前進后退、自己名字咋寫,再多的還真不清楚。就這還是因為當年洪景來整訓的時候,用夜校和飯團帶出來的,要不個頂個的文盲。
“李大將亦知士大夫傳承道學,身膺教化之任!”金平淳到是隨桿上。
但是這就有點強詞奪理了,不是兩班士大夫傳承文化,是他們把持了受教育的渠道和機會,所以才能學習知識文化,并擔任起傳承他們的職責。
“太祖太宗兩代大王創立鄉校,難道不能傳承道學?”洪景來知道金平淳的為人行事標準就是列祖列宗說得都對,士農工商各安本分,小農經濟,老百姓紡織耕種,整個社會永遠固步自封最完美。
“可是鄉校已經荒廢,天下的道學都在書院流傳,這是現狀!”小老弟還不服氣呢。
“所以更該要恢復太祖太宗大王的祖制,難道先王的成法會錯嗎?”
哦豁!金平淳敗退!真是好解決,只要說是祖宗的成法,是先王的詔命,那么什么朝鮮士大夫的名譽也就只能排到第二位了。
“那您清查書院只是為了將寄名于書院的田畝重新登錄黃冊?”金在昌還是要多問一句的。
金在昌老官僚了,他感覺洪景來不可能是為了擴大國家的稅基就冒得罪全天下八道的兩班士大夫的風險的人。如果是為了搞錢,朝鮮這么多礦,就派人去開采嘛。一年搞個一二百萬的好處輕而易舉,根本不需要這樣大費周章。
況且現在朝鮮的人地矛盾還沒大到不可調和的地步,沒必要立刻就開始進行土改。等到日據時期人口超過二千二百萬,那時候人地不均外加民族情結等矛盾才會逐漸爆發出來。至于現在一千來萬人的水平,大伙兒基本上都能有地種。
“地方尾大不掉,需要制衡……”洪景來說了這么一句有點模棱兩可的話。
但是金在昌還是從這句話里揣摩出了洪景來想要打擊兩班的意思,他自己也是兩班,當然不想被打擊。但是現在洪景來顯然是覺得兩班做的太大太過分,而作為屁股在中央朝廷的洪景來自然是要設法割一遍地方兩班的韭菜。
既加強漢陽朝廷的實力,又保證地方能夠服帖洪景來的統治。這都是歷朝歷代,諸位大王和權臣做爛了的事情。只不過以前那些人打擊面比較窄,一般就是掀起黨爭,把對頭的幾個大戶都給搞死,侵吞掉他們的財產。
剩下的菜批們要么臣服聽話,要么就步上前輩們的后塵。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