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規矩!”
“好!”
那個島津武士年輕歸年輕,但是決斷到可以,沒有什么遲疑和猶豫。
“禧著,什么是老規矩?”
“就是不要他們的什么狗屁金判,要赤金!”
“怎么?”
“他們的那個勞什子金判一半都是銀和銅,盡是坑人玩意兒。”
“那不等于騙人嗎?”洪景來這下想起來了,江戶中后期金判的質量連年下跌,已經到了劣幣的地步。
“別提了,以前商團里有行首異想天開,聽說日本金銀一比六,拿著銀子過來換,換回去的金判只有不到一半是金子,賠的傾家蕩產!”(比價將來會持續下跌)
“嘖嘖嘖,也難怪!”洪景來自然明白。
按照新井白石的說法,到寶永五年(1708),日本流出貴金屬折價超過黃金八百三十六萬余兩,日本國內流通的貴重金屬大為減少。
到正德五年(1715),德川幕府嚴令禁止金、銀、銅等貴重金屬的外流,但是非常可惜,收效甚微。
用《坂上之云》的話說就是,日本是一個除了米和絹之外,幾乎什么都不出產的國家。
他沒有能夠用以出口的商品,偏偏江戶時代商品經濟大繁榮大景氣,市民消費大大增加。需要連年從荷蘭、中國、朝鮮進口香料、染料、藥草、書籍、煙草、絲綢,甚至西洋眼鏡等南蠻商品。
人家外商過來,又不可能收日本銅錢或者越后大米的。那還不是需要用金銀來支付,只要貿易不停,日本的金銀外流是不會停止的。
當然明治以后日本大規模殖產興業,發展了生絲業,紡織女工撐起了他們的維新。
這都是后話,如今不管德川幕府怎么嚴令,甚至八代將軍德川吉宗以身作則,襪子不是只穿一次就丟,要求大家不要買進口商品還是沒用。社會發展至此,憑幕府阻擋不了。
倒是島津家,人家反正窮瘋了,沒有不敢賣的,國家儲備貴重金屬損失關我屁事,只要能弄錢來,讓島津能喘口氣就好了。
別說赤金了,如果說島津家的大名能賣黃金一百萬兩,他們指不定也會考慮考慮技術上是不是可行。
說了這么多,還沒問到如今島津家主是誰。洪景來悄悄和李禧著打聽了一句,總不能來了人家地界,連地主是誰都不知道吧。
“我主乃從四位上左近衛中將兼薩摩守,蒙大樹賜字,諱齊宣!”
島津齊宣!這不就是篤姬他爺爺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