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腦!
距離現代生活可能是有些遙遠的東西了,但在十九世紀,絕對是一等一的緊俏商品。
尤其是在東南亞等熱帶地區,不僅能驅蟲,還具有通關竅,利滯氣,辟穢濁,殺蟲止癢,消腫止痛之功效。
主治熱病神昏,中惡猝倒,痧脹吐瀉腹痛,寒濕腳氣,疥瘡頑癬,禿瘡,凍瘡,臁瘡,水火燙傷,跌打傷痛,牙痛,風火赤眼。
現代的樟腦那絕大多數都是工業合成了,可十九世紀的樟腦,那只能從樟樹上來。
此時此刻,世界上百分之七十到八十的樟腦產自臺灣。因為產地和銷售地區之間高達二十倍的暴利,最終在1868年爆發中英樟腦戰爭。
此戰之后中英簽訂《安平(臺灣)樟腦條約》,臺灣樟腦的生產、收買、銷售,完全落入英方的手中,英國對臺灣的控制愈發深入。
但是這玩意兒主要應該在熱帶地區暢銷,怎么會在日本薩摩國坊津港的一間小店里出現?
薩摩人需要用到樟腦?
不可能啊!隨便路上問一個薩摩人,問他最缺什么,那答案肯定是錢和米。
李禧著那是去過燕京,知道樟腦放在不通風透氣的木柜木箱之中有避蟲的奇效,有錢人衣服多,所以在清國的富貴人家有很好的銷路。
洪景來則是知道他作為中藥材,在熱帶市場上的暢銷。
但兩個人都知道,薩摩用不上樟腦這種東西!
上去一問,立刻了然。人家根本不是什么店,而是薩摩藩設置在坊津港,用以收儲樟腦的座屋。
至于樟腦,也不是清國商人從臺灣販來的。而是薩摩的農民自產,拿來坊津沖抵年貢的。
坊津也沒有人要買這玩意兒,都是打包起來,隨著迴船發往長崎港。長崎港內的荷蘭人愿意收這玩意兒。
由于從荷蘭商人處進口商品,必須要用金銀支付,而島津家窮的底朝天,連俸祿都要發放困難了,怎么可能有錢去支付。
被逼急了的薩摩人,想盡一切辦法,籌備荷蘭人愿意收夠的商品來抵扣貨款。
所以在熱愛植物學的先代當主島津重豪的指示下,薩摩藩士設法找尋藩內可供出口的商品。長崎的荷蘭風說役告訴他們,在琉球以南的臺灣,盛產一種荷蘭人很需要的樟腦。
荷蘭人要?那我們也造!
薩摩國八山二砂一分田,山上雖然不是密布樟樹,但上百年的樟樹也不少。
人都要餓死了,自然不會管什么水土流失,管什么森林保護。一聲令下,山里的農民就進山砍樟樹制樟腦去了。
長崎的荷蘭人對于薩摩產樟腦談不上很喜歡,畢竟其質量和臺灣產的要差一些。但是因為日本這邊是以貨抵款,價格可以往下壓,那荷蘭人有什么不答應的呢?
反正都是樟腦,大不了混在臺灣產樟腦里面一起賣嘛!這點手段都沒有,怎么做一個合格的十九世紀資本主義跨國貿易商人。
當然這都不是重點,于薩摩來說,更多的像是一場生產自救運動。
但于洪景來而言,就心生警覺!
日本開始殖產興業了!
雖然樟腦絕對不是一個什么好的方向,日本的最終出路在排擠和打擊中國的土產生絲業,憑借生絲的出口獲取進一步工業化的資金。
但以薩摩一隅來看,這個國家從上到下都已經產生了對內殖產興業,對外貿易擴張的念頭。
他們將要用數十年的時間,反復的尋找和發現,最終得到一條符合本國路線的道路。
讓洪景來沒有想到的是,他們居然已經在1802年甚至更久遠之前就開始了這個過程!
有的尼哥窮就窮了,餓死拉倒,反正是不會去種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