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使節團到京,自然有人接。禮部會派兩個在部行走學習的進士,加上筆帖式、主事等一兩位官員,引使節團入城。
鴻臚寺也會派人一道來,都是應有之義。但是鴻臚寺來的人,卻不是鴻臚寺這個機構派的人,因為清代鴻臚寺其職責為專司朝儀班位,不再管理接待事務。
只是會同館的主管官員為顯尊貴,部會加鴻臚寺少卿銜。所以來的人大抵是這一任鴻臚寺少卿的家人,亦或者包衣奴才。
離城三十里時,此前護送的那一隊兵就要離開。按例,外兵不得入城,即使他們是關外的旗兵也不行,這算是規矩。
何況如果燕京城外三十里要是都不太平,那也別來朝貢了,這大清啊吃棗藥丸!
進了北京,是有專門的會同館給使節團住的。由于李朝使節團來的非常勤快,以至于可以夸張到一年有半年時間,會有李朝使節團在京。
所以滿清給李朝準備了一處算是固定的館舍,倒是比很多藩邦屬國要強上一點。
說到京師的會同館并非只有一處,實際上大致有三部分,而且并不屬于一個部門管轄,不僅不在一個地方,房屋狀況也有很大的不同。
一是理藩院所屬各館。在城外的名為外館,主要安置年班外札薩克各部,地址在安定門外黃寺東側。近代有“外館斜街”今青年湖北街地名,可知外館在這一帶。
據《天咫偶聞》描述“西黃寺之東,為蒙古外館。市廛櫛比,屋瓦鱗次。充街隘巷,祇見明駝,列肆連箱,惟陳服匿,而居人除蒙古外,皆賈人也。”
在城內的一所名為里館,主要安置年班內札薩克各部。據《天咫偶聞》“御河西岸盡南,名達子館。蒙古年例入都所居,攜土產于此貿遷焉。賈肆櫛比,凡皮物、毳物、野物、山物、荋物、酪物,列于廣場中而博易焉。冬來春去,古之雁臣也,此為里館。安定門外為外館,更鉅于此。”
還有一處是俄羅斯館,俄羅斯事務居然是理藩院在管理。想想理藩院管的都是蒙藏等地方的事務,算是對內的機構。滿清皇帝的心態很是值得玩味,也不知道是不是欺負俄羅斯人不懂。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俄國獲準與中國通商,在京設立辦事機構,次年商隊入京。雍正五年1727年,中俄商定建立俄羅斯館。
據《俄國駐北京傳道團史料》第一輯記載“這所房子是中國式的,有四個門,院子中央是一個大客廳,四周是一排類似營房的廂房,……在第二個門與西面第三個門之間的一個角落里有一座廟”。雍正十年改建廟宇為教堂,名圣瑪利亞教堂又名“奉節教堂”。
這次俄羅斯的使團來應該就是住在俄羅斯館,不知道離李朝使節團的館舍近不近。
二是禮部所屬各館,乾隆十三年,“遵旨議定,將四譯館歸并禮部會同館。今新設會同四譯館衙門,即以四譯館充設,毋庸更建。所有四譯館冊籍番書,仍于館內收存。”位置在楊梅竹斜街中段偏西。
據《光緒順天府志》,內城南城有“正陽門內東城根”之名,街中有會同四譯館、高麗館。
《日下舊聞考》引《禮部冊》“朝貢使人之館舍三,一在宣武門內京畿道胡同,一在宣武門外橫街,一在東江米巷御河橋”。東江米巷那一處就是高麗館所在。
最后就是兵部所屬館舍,就一處,據《光緒順天府志》兵部會同館“注”“至明之諸館皆廢,惟大興縣東王府街會同館,專屬兵部,猶永樂時舊館也。”
由于燕京的內城在明清易代時,城中的所有漢人被官“買”房屋之后,遷移了出去。雖然將八旗各部安置了進來,但內城還有不少的空地。
而這些空著的房屋,很多就被充作官用。步軍統領衙門大家都知道吧,由于名下的官產房屋很多,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