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是完蛋了,基本上在黨爭中流盡了最后一滴血。成均館作為開炮陣地,自然而然的重要性開始下降。
但是吧,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士林派又又又又又分裂了。
所以哪一派掌握了成均館的大炮,哪一派就能增強發言力和輿論力。
如今外戚勢力抬頭,勢道政治開始發揮他的威力。但如今安東金氏還沒有一言堂,與慶州金氏和潘南樸氏處于三足鼎立的局面。
趙萬永進入成均館不得不說是一個極好的出路,雖然不至于成為各方拉攏的中心,但起碼可以積累人望和人脈。
也許其中的很多儒生以后就會步入政壇,成為趙萬永在政治上天然的盟友。
“賢弟就館真是一個好去處。”洪大守由衷羨慕。
“洪大哥呢?”
“中不中還不得而知呢。”洪大守打了個哈哈。
其實是不知道閔廷爀會幫他到什么地步,因為這年頭進士除了前三名立刻授官以外,大部分的進士都是進入三館待選。就是類似于藝文館這樣的文書機構,毫無權力,也毫無實務。
主要就是翻翻書,抄抄寫寫,混混日子。
洪大守估計自己就算上頭有人,能夠授官,大抵也只是從低級的各衙門副率、僉正、主簿之類的小官做起。
誰叫自己不過是出身六品官的家庭,雖然名字掛靠在豐山洪氏下面,但豐山洪氏自己都半死不活,哪里管得到洪大守這邊。
按洪大守的想法,能做一任縣監或者是判官之類的地方官,掌握有一縣的權勢就已經是很不錯的任命了。
“世兄談吐不凡,見識遠大,只可惜出身稍低,不然一個進士科還不是小事。”
趙萬永倒也不是同情洪大守,主要是對如今的兩班大家族把持科舉考試,以及官吏任用的局面有所不滿。
他接受了大量的西學學問,對于西方政治學和經濟學都有所了解,對于李朝本身的狀況似乎也有所認知。
才華是有的,改革大約也是想的,可惜以后屁股坐到外戚這個板凳上。也就變成了那個主力爭權奪勢,次要才是國計民生的勢道官僚。
注1所謂京華士族并不是單指一家或者幾家,而是將那些出身朝鮮八道得各大家族都匯聚在內。他們雖然出身各地,但是由于長期把持李朝中央的政權,父子祖孫累代擔任官員。漸漸地這些家族就從老家搬到了漢陽,并在漢陽常住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