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大清查運動,寧志遠決定兵分兩路,其中一路由他親自領兵,向東進發。
另外一路由心腹大將蕭志堅作主將,孟平等人作副將,向西進發。
與全是騎兵組成的遠征軍不同,兩路大軍都以步兵為主,幾乎沒多少騎兵。
因為絕大部分會騎馬的士兵都已經調到遠征軍那邊去了,剩下的都是些不會騎兵的普通步兵。
既然是以步兵為主的大軍出征,必須要有一定數量的民夫跟隨大軍運送糧草、輜重等戰爭物資,有時還要做些開路、挖溝、砍樹、搬運等力氣活,因此民夫是必不可少的。
為了解決民夫不足這個問題,在創始人池非的號令下,共濟社的大部分社員再次被各地分舵舵主召集起來,給大軍充當戰時民夫。
最后一共召集了十八萬人左右,其中絕大部分是農民出身的青壯。
為了提升這些社員的積極性,池非并沒有讓他們白干,而是按天數給他們開工錢。做得好的人,還有額外獎勵。
這民夫有了,接下來就是如何分配軍力的問題。
雖說寧志遠手頭上有三十多萬人馬,但作為大魏國都的新京還是需要留下部分兵力駐守,不能全部都帶走。
另外朝廷這邊也要留下親信看管才行,以免發生不可預知的狀況。
因此寧志遠干脆將次子寧雅楓和心腹幕僚章文軒兩人留在新京,讓他們代為監管朝政。
他還留了五萬人馬駐守新京,由次子寧雅楓全權指揮。
減掉留守新京的五萬士兵,如今寧志遠手上能調動的人馬還剩二十七萬左右,其中包括了一萬二千多個火槍兵。
在分兵方面,寧志遠直接將這二十七萬正規士兵和十八萬戰時民夫一分為二,每路大軍總人數各為二十二萬到二十三萬人之間,其中正規士兵十三到十四萬人,民夫九萬人左右。
在分配完畢后,寧志遠和蕭志堅兩人各領一路大軍,分別往東、西兩個方向同時進發。
池非作為親信兼幕僚,與岳父寧志遠一起同行。
由寧志遠親自率領的東路大軍要去的第一個地方,正是讓謝昱珩等人折戟沉沙的宛州城。
宛州城乃扼守淮南省的門戶大城,此城一失,入侵的敵人就可長驅直入整個淮南地區。
而淮南省距新京不過六百多里,是極其重要的緩沖地帶。
由于宛州的地理位置重要,因此當初一聽說胡人要攻打宛州,謝昱珩等人才急急忙忙調兵過來防守。
但當時謝昱珩等人萬萬沒想到,胡人打宛州只是佯攻,真正的目標是另一邊的干陽城。
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由大王子阿羅布所率領的胡人大軍在拿下干陽后,并沒有馬上進攻新京,而是在半路埋擊,將急于回京援護的謝昱珩等人逮了個正著。將二十多萬魏軍精兵殺得潰不成軍,使其成了壓垮謝家霸業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今包括安國公謝明順在內的謝家眾人已經成了寧家的階下囚,正等待問罪處刑。
反觀寧家這邊,寧志遠在兩位公主及一眾朝廷大臣的推舉下成了監國大臣,名正言順的掌握了軍政大權。
按道理來說,在這種情況下,宛州作為大魏都城,理應接受朝廷號令,開城投降才對。
然而宛州指揮使田益光卻并沒有這樣做。
對于朝廷的號令,田益光并沒有理睬,甚至連使者也都拒之門外,擺出一副既不反抗也不合作的態度。
宛州指揮使田益光是安國公謝明順一手提拔起來的地方大員,他這樣做,不知是心念舊主,還是別有用意。
但不論對方究竟有何目的,剛剛才當上監國大臣的寧志遠正是立威之時,既然宛州不聽號令,正好拿它來殺雞儆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