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新京城和真知報由原來的幾天一期變成幾乎每天一期的日報時,文學報仍然保持五天發(fā)行一期的節(jié)奏在不緊不慢地連載著《重生》這個故事。
現在只有少數人知道池非已經回京,大部分人還以為他仍舊在西北主持著防疫工作。
在池非離開京城的這幾個月里,《重生》的劇情已經逐漸進入了。
在第一次抗倭大戰(zhàn)中,足有兩千倭寇上岸,全是一群亡命之徒。
反觀江銘這邊,卻只有三千個操練不到半年的民團新兵。
雖說人數比倭寇多一些,但戰(zhàn)斗力方面還相差甚遠。
別說一對一,就是二對一都不一定打得過兇狠善戰(zhàn)的倭寇。
現在最大的底牌,就是江銘自創(chuàng)的鴛鴦陣。
如果此陣可行,那還有一戰(zhàn)之力。
如果此陣只是紙上談兵的無用之物,那就只有死路一條。
江銘從三千多民兵當中挑出八百人負責守城,另外兩千四百人取個整數一分為二,埋伏在縣城正門兩邊路坡上,此為倭寇入城的必經之路。
多年來,由于城防官兵根本不敢正面作戰(zhàn),倭寇們早就習慣了橫行無阻。
這次也不例外,上岸以后直接往縣城這邊奔襲而來。
雖然縣城有城墻和城門保護,但多年來倭寇早就知道如何應付。
倭寇們首先利用帶來的長梯進行攀爬,并且還使用巨木撞擊城門。
在其下方,還有負責掩護的倭寇正彎弓搭箭,射擊任何一個準備反抗的官兵。
所謂攻城戰(zhàn),不在于城墻多高,主要還是要看守軍實力如何。如果守軍連打都不敢打,那再高的城墻又有何用。
然而,這次守城的士兵竟然沒有逃跑,反而積極應戰(zhàn),這有些出乎倭寇們的意料之外。
只見這些穿著完全不像正規(guī)官兵的士兵分成兩部分,一部分人手持盾牌負責保護同僚,大部分人則拼命往城下扔石頭或傾倒?jié)L燙的開水,又或者用竹桿把長梯撬翻。
至于城門那邊,有上千青壯百姓正死死地抵住城門,不讓倭寇們把城門撞開。
此乃生死之戰(zhàn),萬一被倭寇攻進城來,肯定死傷慘重。因此全城青壯百姓都被江銘聚集起來,協助民兵一起守城。
就在攻守雙方打得正激烈的時候,江銘看準機會,下令埋伏好的兩千四百民兵一起對倭寇發(fā)起進攻。
隨著一陣沖殺聲,兩千多民兵同時從路邊沖出,然后一起撲向正在攻城的倭寇。
倭寇們萬萬沒想到竟然還有伏兵,趕緊慌忙應戰(zhàn)。
這兩千多民兵也不是胡亂進攻,而是各自分開以鴛鴦陣的形式發(fā)起進攻。
江銘自創(chuàng)的鴛鴦陣以十二人為一隊,每隊都有一名隊長,整隊進攻就由隊長來指揮。
首先發(fā)起進攻的是執(zhí)狼筅的兩名狼筅手。
每支狼筅長3米左右,所謂一寸長一寸強。
他們利用狼筅的長度優(yōu)勢,率先利用狼筅前端的利刃來刺殺倭寇。
這一招果然有效,頓時把最前面的倭寇刺得哇哇大叫,瞬間就造成了數十人死傷。
然而倭寇也不是傻子,他們立刻避開狼筅沖過來想要展開最為擅長的近戰(zhàn)短兵相接。
面對敵人的進攻,四名手執(zhí)長槍的長槍手隨即補上,對沖過來的倭寇進行反擊。
還是那句老話,一寸長一寸強,在四名長槍手的合力攻擊下,許多沖過來的倭寇根本連靠近的機會都沒有就已經被刺傷或刺死。
就算偶爾有漏網之魚,陣中不僅有長牌手和藤牌手負責保護隊友,而且使用短刀的短兵手還能沖上前去劈殺來犯敵人,配合得天衣無縫。
倭寇哪里見過這樣的戰(zhàn)陣,一時間被打得手忙腳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