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上次打贏了來犯的兩千倭寇,但江銘知道那只是運氣好險勝而已。
如果當時倭寇們不是一股腦地攻城,而是從各處分開入侵的話,勝負就難說了。
畢竟民團訓練時間太短,根本無法跟經驗豐富的老兵相比。
真要分開跟倭寇們廝殺的話,只會輸多贏少。
他們上次能打贏,鴛鴦陣固然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但偷襲成功也是至為關鍵的原因。
為防止下次有更多的倭寇來報復,江銘不僅要加強原有民兵的訓練,還要盡可能多地招募新兵。
然而這人一多,吃飯和軍餉就是個大問題。
淮南縣由于多年來飽受倭寇所苦,當地民生凋敝,百業俱廢,是有名的窮困縣。
單純只靠衙門里那些積蓄和供奉,根本養活不了這么多民兵。
另外這些全是江銘招募回來的民兵,并非真正的官兵,因此也享受不到朝廷發下來的軍餉。
為了解決這么多民兵吃飯的問題,江銘冥思苦想了許久,終于想出了建立一支府兵軍的辦法。
所謂府兵,就是平時為耕種土地的農民,農隙訓練,戰時從軍打仗。
這樣一來可以保證生產實現自給自足,二來可以把這些民兵長期留在當地抵御倭寇。
歷史上真正的府兵,不僅是半農半兵的存在,而且參戰武器和馬匹也需要自己準備。
然而這些民兵身無長物,哪有能力籌集這么多武器和戰馬,因此江銘就把這點給改了,由官府這邊來武器和馬匹。
要建立府兵最重要的是要有大量土地給民兵們耕種,否則一切都是空談。
還好淮南縣這里別的不多,無主之地倒是很多。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當地長年被倭寇所害,導致根本沒有外地人愿意在這里買地耕種,因此才會出現大片無主之地。
江銘以知縣地身份給每個民兵分了二十畝荒地,并且承諾五年內不用交任何田稅。
這些被招募過來的民兵原本全是無田無物的窮苦之人,如今一下子得了二十畝地,頓時欣喜若狂,對江銘感激不已。
為了保護這些屬于自己的田產,民兵們在農閑時更是卯足了勁地進行抗倭訓練。
用無主之地來代替民兵軍餉這個做法很快就傳開來,許多有識之士都覺得此法甚妙,稱贊這江知縣確實是個能吏。
有不少同樣深受倭寇所苦的縣城也紛紛開始效仿此法來招募民兵以抵御倭寇。
在江銘的影響和帶動下,一時間整個沿海邊境多個縣城都興起了一波大規模的抗倭熱潮。
正當江銘的名聲越來越響時,欽差傅功名卻覺得很不舒服,越發看江銘不順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