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匆匆,時光飛逝。
距離西北大戰,已經過去三年有余。
此時已經是和安七年,大魏境內依舊民亂四起,幾乎無一日安寧。
究其原因,還是在于稅收太重,導致各地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
為了交稅,百姓們賣屋賣田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賣兒賣女更是成了司空見慣之事。
城里城外,乞丐隨處可見,那光景幾乎跟亂世沒什么區別。
所謂官逼民反,在這種幾乎等死的情況下,人為了生存自然什么事都做得出來。
于是各地相繼舉起了反旗,如星火燎原般迅速擴散開來。
各地地方衛所大多沒正經打過仗,原本就自顧不暇,只要亂民不動他們就已經謝天謝地了,哪里還敢前去鎮壓。ii
此消彼長之下,造反的亂民也越來越多。
其中光是江東一帶,自封為江東王的杜津已經將造反大軍發展成六十多萬人,成了眾多亂民勢力當中最大的一股。
面對各地不斷涌現的亂局,大魏朝廷卻并沒有像以前那樣出動大軍鎮壓,反而將兵力集中到江南各省,甚至京城方面還傳出朝廷有意遷都江南的消息。
剛開始幾乎沒多少人相信這個傳聞,覺得這只是個無稽之談。
畢竟京城乃大魏的國都,又是歷代皇陵所在之處,只要皇上還姓趙,就不可能遷都。
但隨著朝廷將包括五軍營在內的大量精兵派往江南,并且將大量物資也一并運往江南時,所有原本不相信這個傳聞的人,也不禁開始動搖起來。ii
難道,朝廷真的打算遷都?
事實上,就在眾多百姓和讀書人對此事心存疑慮之時,京城各大世家和官員卻早已知道遷都之事勢在必行,就差沒有正式公布而已。
自從三年前朝廷與西北軍之戰大敗而歸后,以安國公為首的謝家等人就開始對西北采取了防守之勢。
但只要是經歷過那場大戰的人都知道,西北軍不僅驍勇善戰,而且還增添了火銃這種前所未有的強大武器。
在西北軍的火銃陣面前,就連裝備了馬鎧和盔甲的騎兵也完全不是對手,被打得落花流水。
還好當時西北軍軍糧緊張,這才沒有對京城發動大規模的反攻。
否則在火銃這種大殺器面前,還有誰能抵擋得住西北軍的進攻。。ii
雖然朝廷也在努力研制火銃,但可惜兩年過去了,工部對于火銃的制造依舊進展緩慢,根本無法大量裝備軍隊。
在這種情況下,遷都南江幾乎成了防范西北軍入侵的唯一選擇。
首先,江南各省是大魏主要的糧食和稅收重地,只要江南不失,朝廷至少在錢糧方面是不成問題的。
其次江南地區水路縱橫、地形復雜,這對于擁有大量戰馬的西北軍來說,攻打到處都是江河湖畔的江南地區遠比攻打一馬平川的京城要困難得多。
這兩個因素,才是朝廷想遷都江南的主要原因。
為了不打草驚蛇,朝廷早就開始秘密進行遷都的準備,連各地不斷爆發的民亂也無暇去管了。ii
此時在謝家眾人眼中,沒什么比遷都江南這件事更重要了。
……………………
就在大魏境內民亂四起,朝廷眾人忙于遷都之時,西北和東北兩地卻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大豐收。
這次大豐收的主角并非稻米、小麥或高粱等常規作物,而是一種名為“土豆”的外來農作物。
尤其是西北的農民,在親眼看到從自家田地里所挖出來的,一串串連在一起、沉甸甸的土豆串時,全都忍不住熱淚盈眶。
多少年了,西北這片歷來干旱貧瘠,曾經餓死過無數人的土地,竟然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