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非來到聚雅齋的時候,金掌柜一見到他立刻喜盈于色,“小兄弟你來得太巧了,剛剛有人來找你。人剛走,我馬上去把人叫回來,你先等一下。
水生,你趕緊追出去把陶班主叫回來,他應(yīng)該沒走遠,趕緊去。”
“是,掌柜。”那個叫水生的伙記馬上跑出去找人。
把池非迎到內(nèi)堂后,金掌柜對他解釋道“是這樣的,京城有名的戲班子長春園,他們的班主看上了《梁祝》這部話本。
想請你答應(yīng)讓他們把《梁祝》排成戲,因此特意過來讓我跟你約個時間詳談此事。”
“看來這長春園的班主還是個厚道人。否則他哪里需要問過我,直接拿著話本去排戲就是了。”
池非說的是事實,這時代根本沒有版權(quán)可言。戲班想要把某本書排成戲的話,就算是作者也沒辦法阻止,更別說能收到改編費了。
金掌柜贊同道“這長春園是京城的老戲班,口碑一向很好。
班主是個讀過書的秀才,只不過連年鄉(xiāng)試都名落孫山,再加上本人又非常喜歡看戲,最后才干脆放棄科舉開了長春園。
為人的確很不錯,知書識禮、溫文儒雅。”
兩人坐了沒多久,被伙記叫回來的陶班主重新回到了聚雅齋。
這陶班主年約六十多歲,面容和善,頭發(fā)斑白,留著一縷長須。穿著一身讀書人常穿的長衫,顯得十分儒雅。
在金掌柜的介紹下,陶班主這才知道原來紅遍京城的《梁祝》竟然是眼前這個十二、三歲的少年所寫,頓時感到十分驚訝。
對于他的反應(yīng),金掌柜笑呵呵地說“陶班主,別說是您,就是老夫剛知道《梁祝》的真正作者就是這位小兄弟時,也倍感震驚。”
既然金掌柜都已經(jīng)確認過,陶班主也逐漸接受了這個事實,收斂了一下表情道“果然是英雄出少年,老夫佩服,佩服。”
池非連忙說“先生過獎了”,然后開門見山地問“聽說陶班主想把《梁祝》改編成戲?”
“是的,老夫正是為此而來。《梁祝》這本書老夫也看過,實在寫得非常好,感人至深。老夫在感動之余,就動了想把此書改成戲的想法。不知蘇先生可否同意?”
“陶班主您還是跟金掌柜一樣叫我小兄弟或蘇小哥吧,我是真受不起這先生二字。
至于您想把《梁祝》改編成戲這件事,我個人沒什么意見。
我只希望陶班主您在改編的時候,不要改變這個故事的結(jié)局。
因為這個故事之所以感人,是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個悲劇。如果硬要改成大團圓結(jié)局的話,就會失去了故事本身的感染力。當然,這是蘇真的一點小小建議而已。”
陶班主捋了捋胡子說“作為一個喜歡戲劇的人,我是很贊同蘇小哥這個建議的。確實,《梁祝》本身就是一個悲劇,如果強行修改它的結(jié)局,就會失去原來的味道。
但我們戲班有時是要到達官貴人家里表演的,而且很多都是壽宴、聯(lián)姻等喜慶場合,如果不改結(jié)局的話,相信不會有人點這出戲的。”
池非想了想,覺得他說的也有道理。
試想一下,誰會在大喜日子愿意看這種生離死別的戲,這不是自找晦氣嗎?
“陶班主說得對,在下的確考慮不周,您就當我沒說過這些話吧。”
陶班主擺了擺手說“不,蘇小哥,我的想法是保留兩個結(jié)局,一個是故事原本的結(jié)局,另一個是修改過的大團圓結(jié)局。
在外面表演的時候,我們會盡量用原本的結(jié)局。而在一些喜慶場合,就會用大團圓結(jié)局,你覺得這個提議怎么樣?”
“這已經(jīng)是最好的辦法,陶班主高明。”
“蘇小哥滿意就好。”
池非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