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說,《梁祝》的作者想就新書跟我們談分成?”
“是的,當家。”
“簡直狂妄自大,不過就是一本當紅話本的作者,就敢以新人的身份跟我們談分成?他懂不懂什么叫行規?”
“回當家,我當時也是這樣想的,但在聽完他的解釋后,又覺得他說得好像有點道理。”
“他說了什么?”
金掌柜把池非當時說的話又復述了一遍。
聚雅齋的東家聽完后,沉吟了一下問“他的新話本真的打算寫上一百五十萬到兩百萬字?”
“他是這樣說的。如果真能寫上這么多字,的確已經相當于別的作者十幾本的量了。
另外這部新書開頭的十萬字我也看過,故事背景的確宏大無比,各種人物和奇聞怪事更是層出不窮。老夫在這行也做了三十多年,還是第一次看到這樣的奇書。”
“那你是怎么想的?”
“老實說,我是真想簽下他。他說得很清楚,他是因為信我們,信聚雅齋,才把手稿投到我們這邊來的,并非沒有別的選擇。能寫下這種書的奇才,換作其他書坊,肯定不會放過。”
“既然你說得這么好,那把稿子放下吧,我先看過再說。”
“是,當家。”
金掌柜把手稿放到桌上后,恭身退出了書房。
在客廳那邊足足坐了兩個多時辰,終于有下人過來通知他進去。
金掌柜重新走進書房后,聚雅齋的東家揉了揉有些脹痛的眉心,然后說“行了,這事我同意了。他想分成,我們就跟他分成。這事由你權負責。”
“是,當家。”金掌柜頓時喜盈于色。
聚雅齋的東家意味深長地看著桌上的手稿說“我要看看,他究竟是龍還是蟲。”
金掌柜回到店里后,第二天一大早就派了一個伙記去池非住的四合院找他。
剛練完木人樁準備出去吃早餐的池非一開門就看到等在門口的聚雅齋伙記。
對方一看到他,馬上過來跟他說,讓他今晚去一趟聚雅齋,金掌柜有事找他。
池非心中有數,跟他道謝后就走了。
到了傍晚的時候,池非一下工就直接往聚雅齋走去
他知道,既然金掌柜要主動跟他談,表示對方已經答應了跟他分成的條件。
至于分成比例方面,他也是了解過的。
如果是他那個時代,出版實體書一般新作者能拿到6~7就不錯了,如果是一些較為出名的作者,通常在8~10左右。
這比例好像不高,但他那個時代不僅讀者基數大,而且絕大部分人都買得起書,只要這本書有一定知名度的話,作者還是挺賺錢的。
然而在古代,由于識字的人不多,而且書又賣得貴,如果作品本身不出名的話,再按這個比例就沒什么錢賺了。
因為這個時代的作者分成指的是純利分成,并非總價分成。
也就是書商刨除了包括紙張、印刷、工人工錢等各種成本后得到的純利潤,再跟作者分成。
如果一本書賣得不好的話,書商很有可能會虧本,這時候不僅書商賺不到錢,作者也是一文錢也分不到,等于是白寫了。
所以與書商分成實際上是一把雙刃劍,大多不算太紅的作者還是愿意直接拿稿費,這樣比較穩妥。
當然,書商也不是傻子,他們都是業內的行家。一本書好不好賣,他們看過稿子以后大多心里有數。覺得不好賣的書,他們是不會花錢買下來的,更別提分成了。
據池非了解,這個時代一般作者跟書坊的純利分成比例大多在兩成左右。只要不低于這個行內比例,他就會把稿子賣給聚雅齋。
畢竟雙方之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