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看過原著的千金小姐們開始興致勃勃地議論起這部戲,就連跟簡書詩坐在一起的幾位世家小姐也不例外。
“要我說,《梁祝》的結局改成這樣也挺好的,至少不會看得那么難過。”
“我也這樣認為。怪不得這部戲叫《梁祝改》,原來是指故事結局被改過了。”
“我當時就奇怪為什么會在這種大喜日子上演《梁祝》,原來是這樣。”
“看到梁山伯和祝英臺最后終于在一起,真的好感動啊。”
“對對對,我也是感動得不行。”
“阿詩,你怎么不說話?你不是也很喜歡《梁祝》這部話本嗎?”
“我也不知道怎么說。我只覺得結局改成這樣,好像少了些什么東西,只是我也說不清楚究竟少了什么。”
“對,我也這樣覺得。雖然這結局看起來很好,但總感覺沒有了原來的味道。”
“行了,你們就不要再細究下去了。這只是一部戲而已,沒看到戲名本來就多了一個字嗎?總之只要看得開心就好了。”
“好吧,你說得也有道理。雖然我更喜歡原著,但我承認這部戲的確演得很不錯。”
“長春園不愧是京城戲班中的第一老字號,的確不同凡響。你們等著吧,這部戲很快就會紅遍京城的。”
果然,這部戲很快就成了京城最火的一部戲。許多達官貴人家里辦喜事時,都會請長春園來演這部戲。
長春園的陶班主不敢接太多,只接了幾家得罪不起的,以及一早就預約好的人家。
即使是這樣,也已經把整個戲班所有檔期都占滿了,一點空隙都沒有。
其他戲班看到這部戲這么火,當然不肯放過賺錢的機會。既然別人不肯教,那就只能去偷師。
于是不少戲班想盡辦法在長春園演這部戲的時候,找懂行的人混進現場去偷看偷學,盡量把臺詞、扮相、身段、動作、唱法等等都一一記住,然后再回來進行排練。
于是沒過多久,京城越來越多戲班也開始上演《梁祝改》這部戲。
雖然跟長春園比還相差甚遠,但至少也滿足了許多有錢人家想請戲班在家中演這部戲的需求。
隨著這部戲的爆紅,《梁祝》這部原著小說再次迎來一波大賣。
到目前為止,已經印到了第五版,這在話本界來說是非常少見的。
就在《梁祝》持續大熱之際,一本名叫《仙俠》的話本突然在京城各家大小書坊當中悄然上架。
然而只要是見過這本書的人,都會不自自主地拿起來看看。
這本書之所以引人注意,那是因為在其封面的中間,多出來一條大概一根食指高的紙帶。
在這根不算寬的紙帶上,打橫印著幾個醒目的大字梁祝作者池非最新力作。
不管是這條從未見過的腰封,還是上面所寫的字,都足以讓任何一個見過此書的人對它充滿好奇,從而不自覺地拿起來翻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