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石不過六七百”和《宋史職官志》“每斗(米)折錢三十文”的記載,姑且以2000個銅錢折銀一兩計算,太平時期米價是1石600—300錢(靖康之亂前后到南宋初期有一兩銀子一石米的,不在正常計算范圍)。1兩基本上可以買到4—8石大米,以宋石66公斤計算,1兩銀子相當于人民幣近924—1848元;(一說宋石為96斤,就相當于1兩銀子672—1344元)。假定南宋銀價與北宋相差不多,那么郭靖請黃蓉一餐吃掉了少則一萬三多則超三萬的錢,難怪小姑娘一下子就被感動得一塌糊涂了。
清初的銀兩購買價值稍低于明朝,但至清朝中晚期由于大量外國銀兩涌入中國,據統計鴉片戰爭前每年世界銀產量的70百分號多都被用來購買中國出產的瓷器、絲綢、茶葉等產品了,銀兩的貨幣價值下降到不到明朝的三分之一,即一兩銀子200元人民幣左右。當時市面流通的貨幣上除中國傳統的“銀兩”外也出現了來自西方國家的銀幣,被稱作“銀洋”。
綜上所述,關于“一兩銀子值多少人民幣”的問題,基本上能夠得出的結論是
一兩銀子價值人民幣
清朝中晚期 150—220元左右;
明朝中期 600—元;
北宋朝中期 600元—1300元(或1000—1元);
盛唐時期 2000—4000元。
需要補充說明的是宋朝以前白銀總量太少,價值過高,還沒有成為流通貨幣(想想看,拿一張面額2000元以上的紙幣去市場買東西……),只存在于朝廷賞賜與會計結算當中,比如稅收、國家支付(如向金、西夏送交的歲幣“銀帛”多少之類),實際上明朝以前,市場流通均使用銅錢(北宋局部地區出現了紙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