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足花了兩天時間,池非才把要用的東西都買回來。
書桌和椅子是從一家舊貨店里買來的,油燈找不到二手的,只好買新的。
果然部東西買回來后,他身上的四兩銀子只剩一點點了。不得不將其中一張五十兩的銀票去錢莊找散,換成三張十兩的小額銀票,和二十兩碎銀。
除了要用的東西以外,他還另外買了幾盒點心,然后特意找別人在家的時間給住在四合院里的其他鄰居逐家逐戶地送去,借此打聲招呼混個臉熟。
這是外公教他的規矩,每搬到一個新的地方,都要帶上禮品向附近的鄰居逐一拜訪。
不求對方另眼相看,只求大家相安無事,河水不犯井水。
住在正房和左右廂房的是三對年輕夫妻,其中住正房那對夫妻還有一個三、四歲大的兒子,小孩很是可愛。
三對夫妻都是從外地來京城謀生的老實人,而且還是來自同一個地方的老鄉。
最先來的是住正房那對夫妻,他們來京城站住腳根后,馬上把另外兩戶同鄉叫了過來一起干。想著人多才不會被欺負。
他們干的是手藝活,不僅會畫糖人,還會捏糖人。平時就挑著擔穿街過巷賣糖人,生意頗為紅火。
這些手藝人本身也是過來人,看池非年紀這么小就要出來討生活,都覺得他很不容易,對他很和氣。
而分別住西耳房和南書房的兩位都是單身的讀書人。
其中住西耳房那位據說是位秀才,姓方,年約二十五、六歲。已經在這里住了將近兩年,僅次于那三戶手藝人家。
方秀才穿著一身布衣長衫,臉色灰白,表情嚴肅。在聽說池非是剛搬進來住在后罩房那邊的新住戶時,眼中隨即露出一絲鄙夷的神色。
他表情冷淡地接過點心,然后態度敷衍地道了聲謝,最后以要讀書為由關上了房門。
看到對方這種態度,池非心中有數,知道此人不可交。
最后拜訪的是住南書房那位讀書人,他是不久前才搬進來的。
原以為對方會跟方秀才一樣眼高于頂,沒想到人倒是挺好的,滿臉笑容、說話輕松,是個性格外向活潑的青年。
年紀比方秀才要年輕得多,只有十七、八歲的樣子,長相英俊、皮膚白凈、衣著光鮮,有一種富家少爺的貴氣,跟這里實在有些格格不入。
他自稱姓簡,是京城本地人。看到池非給他送的點心,十分大方地接過,“太好了,正巧我肚子有點餓,謝了。”
這種輕松隨意的態度讓池非對他頗有好感。
晚上用水擦干凈身子后,池非穿著寬松的衣服坐在剛買的二手書桌前,然后把油燈調亮一點,并整理好筆墨紙硯,開始構思新小說。
一部成功的小說什么最重要,當然是代入感最重要。
只有讓讀者真正把感情代入到小說的人物里面,只能讓人跟著情節的發展產生強烈共嗚,吸引讀者一直讀下去。
仙俠小說在這個時代是從未出現過的題材,不僅新,而且奇。
把一個從未出現過的東西寫成小說,對于任何一個作者來都是極大的挑戰。
失敗的機率遠比成功要高得多。
因為沒見過沒聽過,所以很難讓人產生代入感,覺得太假。
然而危險和收益往往是成正比的,危險越高,收益越大。
一旦成功,將會開創一種新的小說類型,并讓所有人都記住這本書。
對于池非來說,就算失敗了,也只不過是浪費一兩個月時間而已,為什么不試一下呢?
相對于摸著石頭過河的新人作者,他有一個巨大的優勢,那就是在他那個時代,仙俠小說早就已經是成熟的小說類型,每年寫的人更是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