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這個非常敏感微妙的時刻,一天上朝的時候,刑部尚書姚大人忽然向皇上稟報一事,說他的三弟姚敬堂得知一件異事,在沿海一帶有洋人向多個府縣的鄉紳富人免費發放一種名為“烏香”的提神之物。
這種名叫“烏香”的東西在吸食后,確實可以讓人精神大振,甚至有飄飄欲仙之快感。
于是此物迅速在沿海當地盛行,甚至成為了富商名流的風雅之物。
許多人邀請客人到自己家中吸食此物,作為一種聯誼的手段。
姚敬堂覺得此事有異,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查,他發現這種名為“烏香”的藥物竟然會讓人上癮。
人一旦上癮后,只要停止吸食,就會痛苦萬分,生不如死。因此上癮者會不顧一切地尋求此物,甚至不惜傾家蕩產向洋人購買也在所不顧。
可見此乃洋人的陰謀,目的就是用這種毒物來引誘民眾吸食上癮,然后再高價賣出,以獲取暴利。
在查清此事后,姚敬堂立刻加急傳信兄長姚大人,要求兄長徹查此事,嚴懲涉案的洋人和與其勾結之人。
收到信件后,姚大人覺得此事非同小可,這才在朝堂之上稟報此事。
在聽完姚大人的陳述后,眾官員頓時一片嘩然。如果此事是真,確是一件大案。
今上立刻下令姚尚書徹查此事,并任命姚尚書的三弟姚敬堂為臨時欽差,有權調動當地官府和地方衛所官兵逮捕相關人員。
自此,繼私鹽案后,另一件震驚朝野的“烏香案”就此浮出水面。
……………………
第二天一早,最新一期新京報就報道了此事,讓京城的民眾第一次知道這世上原來有一種名叫“烏香”的毒藥,而且這種毒藥還能使人上癮。
就在這期新京報發行的第二天,原本五天發行一期的文學報突然提前一天上市,并且多出了整整一頁紙。
這多出來的一頁紙寫的不是其他,正是這兩天最引人關注的“烏香案”。
連文學報也開始報道時事新聞了?
咋看之下,許多人心中都不禁升起這個疑問。
然而當讀者們細看之后,才發現這一頁紙與其說是時事新聞,還不如說是詳細描寫“烏香”的危害之處。
與新京報只有文字描述的報道不同,文學報這多出來的整頁紙幾乎是圖畫,而且那逼真寫實的獨特畫風一看就是出自于池非先生之手。
每一幅畫都標上了日期,但奇怪的是沒有年份和月份,不知具體是哪一天所畫。
在其下方還為每幅圖作出了備注,以說明上面畫的是什么。
第一幅圖是一個很大的籠子,整個籠子四周似乎被紙給包上了,顯得密不透風。在其下方的備注也清楚寫道為了驗證烏香是否會成癮,特意訂造了一個籠子,籠子四周封上油紙,避免煙霧外泄。
第二幅圖是一條很大的狗,看起來十分兇惡威猛。下方的備注是此為實驗對象,朋友家里的一條看家犬。
第三幅圖是一個普通的焚香爐。下方備注是此乃讓烏香產生煙霧的焚香爐,將會把適量的烏香放進爐里點燃。
第四幅圖就是狗被關進籠里,焚香爐也被放進了籠子里,可以清楚看到籠子里面煙霧彌漫。下方的備注是此及實驗的第一天,面對這些濃煙,實驗犬顯得燥動不安,可能以為發生火災。
接下來的十幾幅畫,就是詳細臨摹了幾天來,這條實驗犬的所有反應以及變化。
包括它從一開始十分抗拒這濃煙,逐漸變得一看到這些濃煙就主動接近。
平日逐漸出現萎糜不振、嗜睡、反應遲緩等癥狀,與之前那副兇惡威猛的樣子簡直判若兩狗。
然而每當這條狗在籠子里吸過那些煙霧后,隨即變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