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僅半年時間,從第一份報紙出現(xiàn)直到現(xiàn)在,絕大部分民眾對于報紙這種新鮮事物已經(jīng)由剛開始的新奇變成了習以為常。
除了京城以外,一向文風鼎盛的江南地區(qū)也不甘落后地發(fā)行了自己的報紙,而且各個報社猶如雨后春筍一般不斷涌現(xiàn),使得報紙迅速成為越來越多民眾所普遍接受和認同的東西。
很多識字的人,每天不看看報紙總感覺好像少了點什么似的,已經(jīng)逐漸成了一種習慣。
就連那些不識字的人,也可以通過別人講述報紙上的內(nèi)容,了解到許多事情。
對于京城的民眾來說,想了解時事的大多會選新京報,想看故事小說的大多會選文學報。
這兩份報紙,幾乎各自占據(jù)了京城報業(yè)的半壁江山,在各自的領(lǐng)域成為了領(lǐng)頭羊。
其他報紙,只能依靠各自的特色來瓜分剩下的讀者。
然而就在備受關(guān)注的“烏香案”結(jié)束沒多久,一份時事類報紙突然像匹黑馬一般殺了出來,并且明目張膽地跟新京報搶起地盤來。
這份報紙叫真知報,應該是取自真知灼見之意。
真知報并非新報,而是跟其他報紙一樣,是在文學報發(fā)行并爆紅之后所創(chuàng)立的。
與新京報、民生晚報、故事報等報紙同期建立起來的報紙,走的是時事類路線。
雖然是時事類報紙,但跟新京報這種大報相比,一直處于別人吃肉他喝湯的尷尬位置。
不僅內(nèi)容沒有新京報那樣又新又多,而且很多東西根本不敢輕易報道。
例如之前的私鹽案和文學報被福王強買這種過于敏感的新聞它就不敢報道,甚至只字不提。
烏香案它倒是敢報,因為涉案的官員最大不過就是一個外地的縣丞,本地官員和世家并沒有牽扯在內(nèi)。
但在內(nèi)容方面,真知報的報道遠沒有新京報那么實時和面,有時甚至只能利用新京報的報道來進行添油加醋的加工來當作新聞。
然而,這段時間以來,真知報卻仿佛開了掛一般,不斷報道多名現(xiàn)任京官的各種八卦和私生活。
使得真知報的銷量在短時間內(nèi)迅速爆紅,由原來的每期平均兩、三千份一下子飆升到七、八千份,足足翻了一倍有多。
原因無他,皆因打聽別人的八卦消息是許多普通人的喜好,尤其這些八卦消息的主角還是多名現(xiàn)任京官,這更讓人為之興奮。
這些八卦消息什么內(nèi)容都有,例如最矚目的新聞是某位吏部的官員,平時為人嚴肅,剛正不阿。但誰也想不到他竟然跟某位大戲班臺柱有著不可告人的關(guān)系。
而且那位戲班臺柱并非女子,而是一名面容姣好,宛如女子的男花旦。
喜好男風這種事有違人倫,是一種絕對算不上光彩的行為,而且多在世家子弟身上發(fā)生。
如今這種事卻發(fā)生在一位吏部官員身上,這怎能不讓人為之咋舌。
除此以外,真知報還相繼報道了其他官員的八卦。
例如某位戶部官員在外面豢養(yǎng)外室,而且對方還曾是一個青樓女子。
這位官員對這個外室極為寵愛,不僅給她買了許多首飾,而且經(jīng)常宿在外面與她整日廝混,連家也很少回,大有寵妾滅妻之意。
又例如某位工部官員明明庶子出身,卻倚仗自己的官員身份逼迫嫡母把主持中饋的重任交由身為妾室的生母來做,忤逆綱倫,是為不孝。
又或者某位禮部的官員在幾年前擔任會試考官時,那一年蟾宮折桂的進士中,有一位進士恰好是這個官員同窗的兒子。這未免也太巧合了吧?
這種種關(guān)于現(xiàn)任官員的八卦消息實在吸引眼球,讓人很難忍住不看,這就是真知報能夠短時間內(nèi)突然爆紅的原因所在。
最妙的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