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匆匆,很快又一年過去了。
這一年來,京城接連發生了幾椿大事。
首先是震驚朝野的私鹽案,緊接著就是福王強買文學報事件,之后又發生了讓人印象深刻的烏香案。
一連幾件大事,著實讓眾多平民百姓看足了熱鬧。
除了壞事以外,也有好事發生。
那就是大名鼎鼎的鎮國公府相繼出嫁了兩位千金小姐,這兩位都是鎮國公的千金嫡女,每一位出嫁的時候,都可謂十里紅妝,羨煞旁人。
國公府大小姐嫁的是慶平長公主的嫡次子裘宇辰,典型的世家子弟,可謂門當戶對,珠聯璧合。
國公府二小姐嫁的人卻并非世家子弟或官家子弟,而是一個誰也想不到的人。
那個人竟然是無人不知的當紅作家池非先生,也就是文學報的東家蘇真。
在得知這個消息后,許多人尤其是池非先生的書迷都震驚不已,紛紛來信詢問這個消息是真是假。
池非先生首次在文學報上承認了這個消息,并表示此事并不影響他的寫作,他依然會在文學報上繼續連載故事話本。
只是對于眾多愛慕池非先生的女性讀者來說,這個消息讓她們很是難受,簡直有種晴天霹靂的感覺。
當然,大部分書迷還是很理智寬容的,紛紛去信祝賀池非先生娶得美人歸。
池非先生也在文學報上對眾書迷的祝賀表示感謝。
這一來一往,很多讀者都慢慢接受了這件事。畢竟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池非先生要娶妻也是很正常的嘛。
雖然女方的身份高了一些,但池非先生這樣的大文豪,有什么女子是他配不上的!
許多后知后覺的中小商家在得知這個消息后,開始動心了。
雖然他們也知道福王與池非先生之間的恩怨,但福王畢竟是個無職無權的閑散王爺。
而池非先生的岳父鎮國公可是位高權重的軍方大將,有他做靠山,文學報簡直穩如泰山。
一時間,有越來越多商家去文學報社洽談,想重新在文學報上刊登商業廣告。另一方面,想在店里重新寄賣文學報的書店東家也多了起來。
整個京城報業的銷量版圖中,文學報的銷量已經穩定在平均每期三萬份左右;排在第二的新京報平均每期兩萬六千份左右;排在第三位的是后來居上的真知報,平均每期兩萬份左右。
這三家報紙基本上瓜分了京城九成以上的讀者份額。因為內容各有不同,有許多人是三份報紙一起訂的。
這還是京城的銷量,三家報紙都開始往外地銷售。
或者應該說,是新京報和真知報看到文學報搞了一份江南版文學報銷往江南一帶各地后,也開始有樣學樣,把自家的報紙銷往外地提高總體銷量。
其中當然是最早這樣做的文學報做得最好,平均每期能銷掉七萬多份,比京城版文學報足足多出了一倍有余。
不過這也很容易理解,江南一帶地域寬廣,識字的人更多,因此賣得更好也就很正常了。
面對如此巨大的市場,光憑原來幾臺印刷機已經滿足不了需要,池非只能不斷引進新機器擴大生產。
如今在他的印刷廠里,足足有十二臺印刷機在工作。負責印刷和挑字的工人是那些流民孩子,他們基本上已經部上手了。
池非也不是個小氣的老板,他按產量給這些孩子發工錢。
做得越多,工錢也越多,多勞多得,十分公平。
以現在的產量來算,平均每個熟手孩子每月能拿到十兩左右的工錢,就算手腳慢一些也能拿到八兩左右。
就連那四個負責排版的女孩子,池非也給到了每人每月固定七兩銀子的工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