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我還年輕,僅代表自己看法。修身養(yǎng)性還是需要的。”
一片掌聲。
大家說壓力大,寫幾個字,還不至于壓力大。
練練琴不是緩解壓力?
一個學生上來說:“總看到雞湯,說一天看一小時書,一年能讀多少,其實是有理的。”
另一個女孩子提議:“從暑假開始,定個小目標:一天看一小時書。”
家長問:“殿下覺得看什么書?”
景元姍笑道:“個人觀點,史書、名著、肯定是更有價值。也可以看一些拓寬眼界,不在于有沒有用。”
家長特別贊同:“眼界決定高度。”
有人苦惱:“史書看起來很難。”
景元姍笑道:“《漢書》撰成伊始,便稱難讀,作注不下數(shù)十家,到顏師古算大成。但讀起來難,也正是價值所在,不緊不慢的,一天讀一頁。好比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味道也正在其中。”
有人明白了:“這就是修身養(yǎng)性的過程。”
有人問:“殿下這么年輕,看過很多、能看懂嗎?”
景元姍回答:“懂不懂這種事不好說,我若是讀書,一天睡五個小時,讀十六個小時。”
一片倒吸氣。
浦市的天都冷了點。
對著漢書能一天讀十六個小時?
非人!
景元姍笑道:“有時候未必懂,是一個熏陶的過程。”
有人明白了:“殿下的氣質是熏出來的。”
有真明白的:“看那么多,總有懂的。”
真懂的:“殿下哪會不懂?不過,對一般人,就是磨性子。現(xiàn)在很多人沒耐心,又如何成大事?”
有人認真的:“殿下有什么方法咩?”
景元姍笑道:“沒有。若是要我妹妹看書,那就告訴她必須看。她沒必要去抵觸。看的時候,將自己抽離出來,進入書中又是旁觀,看不懂反正古人也看不懂我們,旁觀完這一段就算。”
教授立即總結出來:“要耐心,還得態(tài)度端正。看書有什么好抵觸的?看不懂也看,看多了就懂了。”
好多人明白:“就是多讀多看,熏陶。”
沒錯的。
熏著熏著就有味兒了。
覺得看不懂總不去看,那永遠不懂。
看一次、又一次,只要用心,多少也有懂一點。
什么用?它就是養(yǎng)乂成一個人的格局。
很多東西不是當場交錢十塊八塊。
總有獲益的時候。
網(wǎng)上,粉絲自發(fā)的:【這個暑假,讀一本好書】
【想知道唐問津都看什么書】
唐問津回復:史書是好選擇。就算不懂,也可以將四書背下來。
景元姍V:我們不再是受四書束縛,背下來是便于吸收有用的。而且,這些東西是幾千年的基礎,對于理解別的文化,有很大幫助。不懂,就沒有發(fā)言權。
顧先生請原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