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兩大帝國高層幾乎全軍覆沒,兩國聯軍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死困境。
蒼龍帝國此次北伐,雖然擁有九十萬帝國大軍,軍中還有六個金將坐鎮,但是群龍無首,各大金將帶著手下的銀將、銅將,各據一方,誰也不服氣誰,致使整個蒼龍帝國大軍,混亂不堪,鬧成一團。
至于洪瀚帝國,情況同樣不容樂觀,錢三疤子雖是靈王之尊,但是進入軍中時日尚短,根基不足,根本無法壓服諸將,以致洪瀚帝國的軍營先后出現多次嘩變。
反觀紅梅帝國,隨著王若離、梅芳華幾人的回歸,士氣大震,軍容赫赫,軍士長期處于劣勢的憋屈情緒終于有了宣泄的機會,一個個枕戈待旦,時刻準備發動反擊。
這般時節之下,一眾紅梅帝**士清楚地感受到,一場全新的攻防戰爭即將打響。
很快,紅梅帝國在王若離的指揮下,由東西南北四王為首的帝國大軍,對兩國聯軍發起了全面反攻。
兩國聯軍在軍隊實力上,原本強過紅梅帝國很多,可惜到了這個節骨眼兒,已是強弩之末。王若離親率東王菊有芳、西王松間照,以及所屬東西大營的五十萬帝國大軍,對著蒼龍帝國采用避重就輕,各個擊破的策略,就像壓斷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整個蒼龍帝國大軍沒能形成統一戰線,被分割包抄的結果,就是死傷慘重,潰不成軍。
隨著離死軍配合地方軍參戰,徹底掐斷了蒼龍帝國大軍撤退的后路,不少蒼龍帝國中層將領眼見逃生無門,只能選擇開城投降。還有三個負隅頑抗的金將,一度給紅梅軍隊造成不小的阻礙,好在王若離及時調整戰略,誘敵破營,終于分別擒獲了這三個死忠蒼龍帝國的金將。
王若離親臨現場監斬,將這三個金將梟首示眾七日,沉重打擊了敵軍的反抗意志。自此之后,蒼龍帝國所屬的帝國大軍,徹底潰敗,再也翻不起什么浪花,投降人數更是多達五十余萬。
至于洪瀚帝國,錢三疤子不知是被嚇破了膽子,還是再次貫徹見死不救的精神,首戰失利后便帶著所部退出太平嶺,一路往南,逃回了洪瀚帝國。
南王蘭幽若、北王竹葉青率領三十萬帝國大軍相互配合,接連大破洪瀚帝國行軍大營,先后斬殺兩個金將,五個銀將,十一個銅將,打得洪瀚帝國丟盔棄甲,狼狽不堪。
洪瀚帝國向來都以水軍彪悍著稱,可惜太平之戰,猶如魚入淺灘,處處受窘,被動挨打,最終在紅梅大軍強猛的攻勢之下,土崩瓦解,一敗涂地,光是跪地投降的帝**士就有四十多萬人,其余地方軍士更是樹倒猢猻散,或死,或逃,或投降,人數竟然高達數千萬人之多。
一時之間,降者之眾,竟比紅梅帝國本**士還多,堪稱一大奇聞。
這場反擊兩國聯軍的太平之戰,堪稱王若離有史以來指揮規模最大的一次兵團會戰,不僅讓王若離得到了指揮會戰的歷練經驗,也讓王若離深刻領悟到了兵團協同作戰與之前帶領一軍參戰,有著本質區別,這是戰略和戰術的層次之分。
雖然趁著兩國聯軍高層變故,太平之戰戰果斐然,但是王若離心里明白,蒼龍帝國多山,洪瀚帝國多水,想要趁著這次大勝,一舉吞并兩國,基本不大可能,何況兩大帝國由來已久,根深蒂固,帝國之內必定不乏強者,尤其龍氏家族人才濟濟,難保沒有隱世的先輩族老存在。
不過,這場勝利千載難逢,攜著這股勢如破竹的勁頭,紅梅帝國完全可以大占地盤,打得兩大帝國偏居一隅,無力招架。從今以后,在梅元大陸上,紅梅帝國將會一家獨大,一統趨勢,已見雛形。
這種搶占地盤的關鍵時候,最是講究兵貴神速,那些投降的地方軍士還能經由重新分配,充當后勤預備,不難消化,也不怕反彈,然而投降過來的敵方百萬帝**士無疑成了一大掣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