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襄學宮雖以兵家軍事為主,但所傳授知識不拘一格,多種多樣,往往對學子的能力素質有一個非常好的提升,尤其是一些平民子弟,進入學宮之后,更是突飛猛進。
荊襄學宮所授科目,分上下,共六科。
上三科,分別是修功、兵韜、非攻。所謂修功,便是修煉個人的功法修為,從而提升境界等級,影響實力強弱。兵韜,涉及兵書、陣法、演練、困獸、騎射、御車,共六項;非攻,則是以兼愛非攻為核心思想,輔教以忠君愛國、仁義善孝,授之知,達其行。
下三科,則是通文、策論、術算。通文,集眾家之所長,灌胸腹之文墨,琴棋書畫、詩詞歌賦、禮樂文注,皆是世人雅賞之文才;策論,時要雜論,涉獵廣泛,包括時事、政務、通史、律法、商經、山集、水工等;術算,則以算經綴術為主,使人懂數會算,明思維,鄉方略,運籌于千里之外。
荊襄學子若想順利結業,則必須獲得足夠的學籌。所謂學籌,可以當做學子在學宮之中達到的成就高度,是學宮高層評判學子的重要依據。上三科為必修,各有相應的學籌;下三科為選修,全憑學子喜好,可學可不學,無學籌。
學宮之中,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規矩:“非年試通過者不得出”,也就是說,學宮學子若不能通過年試,那么將一輩子隸屬于學宮,不得私出。學宮每三年招錄一屆,而每年的六月,進行一次學籌考核,稱之為“年試”,若學子上三科總學籌滿一百,則算通過年試,可順利結業出宮。
修功科,學籌評定標準為練氣期5學籌、凝氣期15學籌、養氣期30學籌、筑基期之上60學籌。像王若離這種一入學宮,學籌便已過半百的人,屬于學宮重點關注和培養對象,結業基本不成問題。
兵韜科,則是以當年年試為準,每次年試會選擇不同的兵韜題目作為考核,根據學子的表現優劣,評定其獲得兵韜學籌的高低。
非攻科,主張知行結合。“知”的部分,要求學子
學習堂授知識,完成理論測試,以此能夠獲得少量學籌;非攻科真正獲得大量學籌的來源,則是“行”的部分,而且上不封頂。荊襄學宮的非攻堂,經常會放出一些既可以考驗學子,又“利國利民”的任務,學子若能順利完成并上交任務,便可獲得相應的學籌。誠如當初王若離在南靖城遇到的那批荊襄學子,便是去執行非攻任務。
所以,修功和非攻的學籌,都是平時的積累,已是定數,每年年試考核的內容,其實只有兵韜,所以又被稱為兵韜試。甚至有些優秀的學子,修功與非攻學籌總和便已過百,連年試都不用參與,便有資格通過結業了。
荊襄學子三年后的走向,無非有四種:順利結業者,有兩種選擇,一種是走出學宮,從軍入伍,效力王室;另一種則是留在學宮,成為宮衛或者導師。無法結業者,也有兩種可能,一種是繼續滯留在學宮,成為宮役,從事學宮之中各種勞役雜活,等待下一年的年試;另一種則是逃離學宮,通常叛逃者被軍方逮著時都會被當場格殺,稍微有點本事的叛逃者也有可能成為某個非攻任務,讓其他荊襄學子前去緝拿,以此獲取學籌。
荊襄學宮,萬人校場。
此時的上千學子,早已在校場集合完畢。
雖說荊襄學宮身為軍將培育之所,荊襄國內的世家、門派,不能前來學宮觀禮,但開宮典禮之上,依然是三五成群,人流如潮。
到場之人除了學宮各科的司職之人,更有大批軍方的高級將領前來,尤其作為荊襄學宮宮正的大將軍楚宗烈,更是親臨現場,準備為開宮典禮致辭。
王若離早已遇過多位靈境強者,所以對于楚宗烈御劍飛來的飄逸出場,見怪不怪,但對于其他大部分學子而言,卻是首次見到靈境強者,畢竟除了荊襄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