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的撤軍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因為任誰都清楚這場戰爭的重要性。
一旦朝廷選擇退縮或者戰敗,勢必會動搖大晉的統治根基,到時候整個神州都將陷入風雨飄搖的境地。
所以朝廷不能退,更不能敗。
哪怕擴大戰爭的事態,朝廷都有理由堅持打下去。
問題在于。
云霄殿這次出動了五位宗師,再加上救苦軍方面的蘇閏甫與鐘離淵。
七位宗師坐鎮之下。
朝廷方面已經毫無勝算可言。
尤其是玄真子玄陽子之死與朝廷有著洗不清的關系。
如果朝廷硬著頭皮與云霄殿死磕下去,無疑會落得更加悲慘的收場。
權衡利弊之下。
朝廷的撤軍決定似乎都在情理之中。
朝廷不在乎犧牲,只在乎無意義的犧牲。
或許在朝廷看來,這場戰爭的性質已經悄然改變,自然沒必要再堅持打下去了。
“玄華子,玄明子,你們確定朝廷真的打算撤軍了嗎?”
事實上聞聽到這個消息之后,玄凌子同樣愣怔了片刻。
但他明顯不相信朝廷會如此輕易低頭認輸。
“回稟師兄,依師弟之見,朝廷這回的撤軍舉措確實不似作偽。”
面容清矍的玄華子一臉嚴肅道。
“何出此言?”
玄凌子問。
“因為師弟與玄明子師兄前往朝廷大營的時候,營寨里的朝廷大軍都早已整裝收拾完畢,似乎只等著拔寨起營……”玄華子緩緩說道。“由此看來,朝廷的撤軍并非是臨時起意的。”
“關鍵還有那位衛國公。”
玄明子適時插口道。
“衛國公?”
玄凌子頓時不解道。
他當然知道玄明子口中的衛國公。
大晉建國之初冊封了六位世襲罔替與國同休的國公,衛國公便是其中之一。
時至今日。
這六位國公的后代早已與當朝皇室形同一體。
其中最有權勢的莫過于執掌軍權的衛國公與執掌朝政的魏國公。
這兩位國公堪稱朝廷內外的兩大柱石。
尤其是如今已經年邁七十的衛國公。
大晉建興七年。
正是這位衛國公率軍成功鎮壓救苦軍,同時陣戰蘇元鴻,一舉平定了隸州的局勢。
大晉建興十一年,北蠻入寇。
又是這位衛國公率軍北上抵御住北蠻,最終迫使北蠻與朝廷達成和議。
歷史猶如一個輪回。
這一次。
衛國公的兵鋒再次指向了救苦軍,只是他這一次的對手卻換成了蘇元鴻的兒子蘇云驍。
眾所周知。
這位衛國公久經沙場善于用兵,作戰風格靈活多變出其不意,素有老狐之稱。
換而言之。
對方向來謀定而后動,知止而有得。
如果朝廷的撤軍是衛國公決定的,這很難不讓人懷疑其背后的深意。
“從我等與對方的交涉來看,朝廷內部似乎出現了問題。”
玄明子連忙道。
“據這位衛國公透露出的意思,當朝皇帝好像要不行了。”
玄華子立刻補充了一句。
“皇帝要駕崩了?”
玄凌子略感訝異道。
“不止如此。”玄明子繼續道。“衛國公曾有意無意提起,當朝皇帝一直都體態安康,這些年都未曾染疾患病,他也奇怪皇帝為何會突然危在旦夕……”
“玄明子師兄,你可記得這位衛國公還喃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