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號飛船的救生艙自帶冬眠功能,可以讓船員以最低的能量消耗在太空中盡可能存活更多的時間。
在設定好冬眠倉的前進方向后,龐學林便進入了冬眠之中。
智子倒無所謂,反正只要有陽光,存在中微子的地方,她都不用擔心有一天能量耗盡。
時間一天天過去,龐學林再次醒來時,又過了半年。
“老公,我們到土星了!”
龐學林點點頭,逃生艙沒有重力系統,他慢慢飄到舷窗口。
數百萬公里外,一顆巨大的氣態巨行星正無聲無息地懸浮在虛空之中。
最引人注意的,莫過于這顆行星周圍那一圈圈漂亮的土星環。
不過龐學林和智子的目的地并不是這里。
而是距離土星外側一千萬公里外一個奇異的蟲洞入口。
蝦人文明的飛船正是通過這個入口,才來到地球的。
在現實世界,蟲洞還僅僅只是科學上的一種假設。
蟲洞的概念最初產生于對史瓦西解的研究中。理論物理學家在分析白洞解的時候,通過一個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思想實驗,發現宇宙時空自身可以不是平坦的。
如果恒星形成了黑洞,那么時空在史瓦西半徑,也就是視界的地方與原來的時空垂直。
在不平坦的宇宙時空中,這種結構就意味著黑洞。
視界內的部分會與宇宙的另一個部分相結合,然后在那里產生一個洞。
這個洞可以是黑洞,也可以是白洞。
而這個彎曲的視界,就叫做史瓦西喉,它就是一種特定的蟲洞。
自從在史瓦西解中發現了蟲洞,物理學家們就開始對蟲洞的性質發生了興趣。
年,愛因斯坦及納森·羅森通過數學手段完善了蟲洞的解釋。
因此,蟲洞又被稱作“愛因斯坦—羅森橋”。
一般情況下,人們口中的蟲洞是時空蟲洞的簡稱,它被認為是宇宙中可能存在的捷徑,物體通過這條捷徑可以在瞬間進行時空轉移。
但在現實世界的物理學史中,愛因斯坦本人并不認為蟲洞是客觀存在的。
所以,蟲洞在提出后的幾十年中,都被認為只是在數學上存在可能。
一直到年,新西蘭數學家羅伊·克爾提出新的假設,使得蟲洞的存在重新獲得了理論支持。
和人類一樣,恒星也會經歷生老病死的過程。
克爾認為,如果恒星在接近死亡時能夠保持旋轉,就會形成我們在電影中看到的“動態黑洞”。
當我們像電影中那樣沿著旋轉軸心將物體發射進入后,若是能夠突破黑洞中心的重力場極限,就會進入所謂的鏡像宇宙。
電影《星際穿越》中的宇航員庫珀在黑洞中所處的“超維度”空間,其實就可以被看作是對鏡像宇宙的一種解讀。
從宇宙進入鏡像宇宙,本身就是一次時空穿越。
蟲洞連接黑洞和白洞,在黑洞與白洞之間通過這個蟲洞被傳送到白洞并且被輻射出去。
蟲洞還可以在宇宙的正常時空中顯現,成為一個突然出現的超時空。
在現實世界,關于蟲洞是否存在,以什么樣的形式存在還有爭議。
但是在《第九區》世界,龐學林已經切切實實看到了蟲洞的真身。
蟲洞所在的虛空中,空無一物。
但是龐學林駕駛逃生艙繞著蟲洞轉了一圈后,能明顯感覺到,太陽光線穿越蟲洞時,發生了明顯的偏轉。
最終,龐學林利用觀測到的光線信息和量子計算機,構建出了蟲洞的空間模型——一個在空間上呈現出高維性質的入口。
“難道蟲洞連通的是一個高維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