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能力。
龐學林將冬眠區的艙門打開,進入了過渡艙。
過渡艙布設了部分健身設備,如自行車,拉力器,跑步機,舉重器械等等,用來防止宇航員長期的太空生活導致肌肉松弛。
這些設備都經過一定程度的改造,與地球上的設備迥異。
龐學林沒有在過渡艙進行過多的停留,而是徑直進入了圓柱形的指揮控制艙。
指揮艙內,指揮控制臺的屏幕發出幽藍的光亮,控制臺的前方,是一塊用高強度特種光學材料制成的巨大舷窗。
舷窗外星空璀璨,比鄰星隱匿在星海深處,肉眼還沒辦法分別。
超過三十六萬億公里的距離,除非用專門的艦載光學望遠鏡觀測,否則這顆紅矮星對龐學林而言和普通的星星沒什么區別。
目前,方舟一號的速度已經接近光速的十分之一,至少還需要一個月才能靠近比鄰星。
至于那顆早在十年前就釋放出去的無人探測器,因為不斷減速的原因,估計還要再過個十來年,才能泊入比鄰星的公轉軌道。
等到那時,龐學林他們早就離開半人馬座α,奔赴天狼星了。
nss,幫我調取過去三十年航行日志以及與地球方面的通訊記錄!”
“明白。”
很快,龐學林眼前的屏幕上,出現了兩個文件夾,一個是航行日志,一個則是通訊記錄。
航行日志主要記錄了過去三十年飛船的飛行情況。
這個數據量極為龐大,龐學林自然不會一條條看下去,而是在oss的輔助下,篩選出了部分航行日志進行瀏覽。
航行日志內,不但記錄了飛船的整體飛行情況,還有相應的維修情況。
方舟一號的太陽帆面積高達十萬平方公里,在四光年的漫漫征途中,總會遭遇星際塵埃以及可能存在的隕石群。
雖然納米鏡膜本身的強度很高,但總會出現意外破損情況。
在航行日志中,就記錄了幾次由前四位蘇醒者執行的維修情況。
總的來說,方舟一號的狀況良好,即便發生過一些意外的碰撞或者損傷,也在系統冗余范圍內,基本上沒有超出啟程時的預料。
看完航行日志,接下來,龐學林將注意力放在了通信記錄上面。
方舟一號太陽帆超過十萬平方公里的巨大面積,使之成為了一個天然的超級天線,也使得方舟一號與地球之間進行超遠距離通信成為可能。
過去三十年時間,方舟一號基本上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和地球上進行一次通訊。
一開始,這樣的通訊時延很短,幾小時就能往返傳輸一次。
漸漸地,這種通訊開始延長到幾天,幾個月。
到現在,地球上的消息發出去以后,至少要等八年時間,才能收到方舟一號的反饋。
龐學林先是大概查閱了一下官方的通訊信息。
與航天部門的通信信息乏善可陳。
大多都是飛船穿越宇宙空間時所記錄到的航道信息。
當然,其中也不乏一些全新的發現。
比如最重大的發現莫過于方舟一號在穿越柯伊伯帶的時候,發現了一顆質量比天王星稍小的冰巨星。
這顆冰巨星的公轉周期超過一千年,距離太陽超過三百個天文單位,被科學界認為是太陽系第九大行星。
這讓龐學林也有些吃驚。
所謂的柯伊伯帶,最早由荷蘭裔美國天文學家杰拉德·柯伊伯提出,他認為在太陽系邊緣存在一個由冰物質運行的帶狀區域,為了紀念柯伊伯的發現,這個區域被命名為“柯伊伯帶“。
柯伊伯帶是圍繞太陽的一個甜甜圈形狀的冰環,從海王星軌道的30到55au(天文單位)處延伸。最遠可以達到一千個天文單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