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所說之人,莫非是龐暖?”
趙偃驚愕過后,眼睛微微發(fā)亮,繼而有些驚喜的問道。
說起龐暖,恐怕知道的人不多。
如果提起鬼谷子高徒,曾經在魏國擔任上將軍職位的龐涓,恐怕許多人都有所耳聞。
龐涓、孫臏二人,本為同門師兄弟。
奈何龐涓嫉賢妒能,認為自己才能比不上孫臏,擔心對方威脅到自己地位,遂捏造罪名斷掉孫臏雙足。
不曾想,孫臏的才能終究還是被齊人所知。
齊人偷偷將其送往齊國,于是孫臏輔佐齊國大將田忌兩次擊敗龐涓,取得了桂陵之戰(zhàn)和馬陵之戰(zhàn)的勝利。
這兩場戰(zhàn)爭,不僅奠定了齊國的霸業(yè)基礎,也是魏國衰弱的開始,更讓孫臏得以報仇雪恨。
從以上史料來講,龐涓可謂是反派典型。
卻是不要忘了,當時魏國之強冠絕天下,龐涓能夠擔任魏國上將軍,絕非庸碌之輩。
可惜相比起孫臏,龐涓終究略遜一籌。
自龐涓戰(zhàn)死馬陵以后,魏國便一蹶不振,龐氏在魏國就失了勢。
魏王后來派龐蔥陪伴太子,前往趙國充當人質。
龐蔥擔心此去之后,魏王不再親近自己,便說了個‘三人成虎’的寓言,奈何后來還是失去了魏王的信任。
龐暖,正是龐蔥后人。
此時的龐暖,已經接近八旬,乃是戰(zhàn)國末期被極大低估的趙國名將。
何出此言?
蓋因龐暖拜將之時,正值廉頗叛逃入魏,樂乘、樂間不受重用之際。
那時除了駐守北疆的李牧,趙國幾乎無人可用。
燕王正是瞅準了這個時機,再次出兵攻趙,想要一雪前恥。
趙偃以龐暖為將,取燕軍二萬,殺劇辛。
若僅僅如此,龐暖的戰(zhàn)功也并不算什么。
龐暖真正輝煌之時,乃是統(tǒng)帥趙、楚、魏、韓、燕五國聯(lián)軍,發(fā)動的最后一次合縱攻秦之戰(zhàn)。
從結果上來講,這場五國攻秦之戰(zhàn),以失敗告終。
然而從戰(zhàn)略上來講,龐暖此次統(tǒng)領合縱兵馬攻秦,幾乎有著突破性的進展。
以往諸國合縱伐秦,都是沿著黃河逆流而上,最終被阻攔于函谷關外,不得不退兵。
龐暖合縱,卻一改往日戰(zhàn)略。
龐暖認為,攻秦之師屢向西進,均在函谷關被阻,不如繞道蒲阪,南渡黃河,迂回至函谷關后,可以出其不意直撲秦都咸陽。
事實證明,龐暖制定的這個戰(zhàn)略非常有效。
五國聯(lián)軍分路出蒲阪,繞過了函谷關,長驅直入殺至秦國腹地,居然抵達了蕞。
蕞在哪里?
蕞以西乃弋陽,弋陽以西就是秦都咸陽。
蕞相距秦都咸陽,路程只有百里,幾乎相當于打到了咸陽城下,可以預料秦國當時有多么惶恐。
縱觀歷史上數(shù)次合縱之戰(zhàn),能夠率領合縱大軍打到此地者,又有誰?
可以說,此番合縱之戰(zhàn),由于龐暖制定的戰(zhàn)略,合縱大軍初期勢如劈竹,占據了絕對優(yōu)勢。
可惜的是,正是這種勢如劈竹的行軍,卻是滋生了聯(lián)軍的驕傲、輕敵情緒。
特別是楚隊。
由于楚國力最強,雖說龐暖乃名義上的聯(lián)軍統(tǒng)帥,楚軍卻并不怎么聽從指揮。
楚軍輕敵冒進且防守松懈,被呂不韋夜襲營寨。
楚軍潰敗,楚王得知消息以后,下令潰兵返回國內,并且由于畏懼秦國報復,遷都壽春。
楚國的敗退,導致這場本來開局很好的合縱之戰(zhàn),迅速以失敗告終。
從那以后,諸國再也沒有成功合縱。
龐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