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藏在國家博物館的那一尊,屬于比較重要的文物。
那么,明明應該收藏在國家博物館的文物,卻出現在他手上,難道還不能說明他在盜賣國家文物嗎?
當然,你們可以向國家博物館打聽一下,問是否丟失文物,答案不就一目了然了嗎?”
青銅爵是夏商周三代酒器組合的核心,作為重要的禮器之一,始見于二里頭文化,到西周中晚期逐漸消失。
青銅爵的形狀一般為前有流,即傾倒酒的流槽,后有尖銳狀尾,中為杯口,一側有鋬,與連接流尾的軸線成直角,下有三足,流與杯口之際有柱。
從爵柱的進化史來看,二里頭文化晚期開始出現類似于柱狀的“銅疙瘩”。商早期,流與口之間開始出現短柱,耳在一條腿上。商中期后,爵演變為圓身、圓底、流口增高,三足粗實且棱角分明,器身加厚,柱身加長,柱上出現傘形高帽。
柱由流口交界處向耳上移動。可見,爵柱經歷了一個不斷“發育”的過程。傘形或菌形帽的設計使得爵柱變得美觀華麗。在直觀的視覺效果上,爵柱給人以一種“高而上”的感覺。
此外,爵從上至下,柱—口—腹—足,可謂“頂天立地”。兩個高挺的爵柱有一種后世宮殿、陵墓前“闕”的“即視現象”。一言以蔽之,爵柱的設置很好地體現了美術史家巫鴻先生提出的青銅器具有的“紀念碑性”。
那位隊長將信將疑,馬上通過所里的關系,聯絡國家博物館。
很快,國家博物館傳來消息,他們前兩天確實丟失了一件青銅爵,是商朝晚期的獸面紋爵。
得!答案已經很明顯了。
“這次,真的太感謝胡先生你們了。我們所長表示,想邀請你們到所里作客。”那位隊長誠心說道。
畢竟,后面那個,對他們來說,可謂是意外驚喜呀!
一般人,要被警察邀請去派出所作客,肯定害怕得要死,畢竟那可不是什么好事。然而,胡楊他們這次,算是給派出所立了功,請他們去作客。這個作客,肯定是沒有雙引號的。
“行,那就去坐坐吧!也可以配合做一做筆錄什么的?!焙鷹顭o所謂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