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竟有一種前所未有的凝重。
仿佛第一次感到唐軍前途未卜。
這在大唐開國數十年來,是從未有過的情景。
哪怕當進吐蕃氣勢洶洶,一度吞并吐谷渾,殺了大唐公主和吐谷渾王。
大唐依舊信心滿滿。
因為那時的大唐,可以輕易從關中抽調十幾萬府兵精銳。
但這一次,東面要彈壓叛亂。
西面既有突厥和諸胡叛亂,又有大食人的進犯。
唐軍在此連折了兩陣。
這可能是大唐開國以來,最惡劣的情況了吧。
“駱兄。”
駱賓王順著聲音回頭,一眼看到盧照鄰手拿數份蘇大為簽署的手令出來。
“照鄰,邊走邊說。”
駱賓王要去后勤處去尋周良,做最后戰馬和戰車的調度,不敢怠慢。
“依你看,這次大總管成算如何?”
“不好說。”
駱賓王沉吟道:“光看紙面上的數,大食人實力在我們之上,若此次大總管手里有五萬府兵,都不用顧忌,但是……”
哪有五萬大唐府兵,連一萬人都不到。
剩余七萬多人,都是胡人仆從。
雖然胡人畏懼大唐,畏懼蘇大為。
但這些人,打順風仗行,一但作戰不利,只怕不戰自潰。
沒有如大唐府兵一樣,犧牲的覺悟和勇氣。
這仗究竟要如何打?
以駱賓王和盧照鄰等長年在邊塞從事的官吏,一時間,也想不到絲毫有把握的辦法。
只能將希望寄托在蘇大為身上。
希望他不負名將之稱。
真能出奇計,一舉擊敗大食。
咚咚咚
日頭漸向西斜。
迤邐數十里的唐軍軍陣,氣氛有了微妙的變化。
充任唐軍斥候的吐蕃騎手與大唐歸化突厥騎已經回報,斥候部已經與大食人的斥候對上。
兩方的斥候如飛舞的蜜蜂,不斷碰撞,凋亡。
這是大戰即將開始的前奏。
大食人就算再遲鈍,現在也當知道,大唐救安西大都護的援軍,已經來了。
雙方都在極力活捉對方的斥候,以審出有用的情報。
相信用不了多久,大食人對大唐這邊的兵力、勢力構成、主將,都會有一個更清晰的了解。
這一切需要時間。
兩軍主力交接,也需要時間。
和普通人想像的不一樣。
無論是八萬大唐混合軍,又或者是大食人的軍陣,都無法迅速移動。
近三十萬人匯聚在龜茲城附近,彌漫百余里。
就猶如兩片洋流,漸漸流動匯聚。
大食人一襲白衣,黑甲。
唐軍精銳則是清一色的大唐十三甲,金甲,血色披風。
而唐軍數萬胡人仆從,衣甲旗號則是五花八門,五顏六色。
這一相比較,顯得唐軍這邊成分更加復雜,軍陣更加雜亂。
雙方的斥候不斷交接碰撞。
雙方的游騎輕騎已經奔出。
輕騎的速度最快,既可以突破敵方軍陣,刺探敵情,也可以靈活機動,護住本部側翼。
出人意料的是,無論是唐軍這邊,又或大食這邊,輕騎都是由突厥人充任。
原本是同族的兄弟,此刻竟成了生死大敵。
阿史那順和阿史那延親自領著突厥輕騎,飛馳向大食人的軍陣。
從大食人方向,也飛馳出阿史那屈度麾下狼騎,與之交手。
雙方犬牙交錯,猶如惡犬般不斷撕咬,狙擊,刺探、擒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