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降就像會傳染的瘟疫,在羅斯大軍中蔓延。每時每刻都有人跑出山坳,彼得洛維奇發現時,已經無力回天。
萬歷十三年末,靖北軍北方軍團與遼東軍團于大明城勝利會師,全殲來犯羅斯帝國三十萬大軍。
戰后遼東軍團押解二十一萬俘虜,自大明城出發,歷經三個月才返回遼東。雖然俘虜在路上損失過半,仍然為打通遼東通往大明城的道路,做出卓越的貢獻。
盡管后世西方學者稱此為“死亡行軍”,并且找出諸多證據來要求賠償,但卻被強大的華夏一口否決。
在華夏人的記載中,大明城戰役的勝利,不僅鞏固了華夏自古以來固有的領土,還極大的促進了東西方的融合,為日后東方文化的傳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靖北軍再建輝煌拓土萬里的消息傳出,讓靖北軍治下一片歡騰,不論是草原上的牧民,還是遼東百姓,自發的開始慶祝,以自己是靖北公治下一員感到高興。
反觀朝廷卻是不以為意,李凡太能折騰了,竟然在荒涼的北方與番人打了一仗。
那么荒涼的地方要來干嘛?純屬勞民傷財、好大喜功,寫詩詞文章嘲諷靖北軍的讀書人不少,但有人卻不這么看,越來越多的讀書人北上,想看一看這塊神奇的地方。
迎娶大明公主的迎親隊伍也從橫崗城出發,一路上浩浩蕩蕩直奔山海關而來。
薊鎮總兵張臣無比緊張,自從靖北公迎親隊伍到達山海關外,他就沒睡過一個安穩覺。
“報!大帥!關外靖北軍大營,又來了遼東軍萬人!”
“再探!”
張臣無力的揮手打發士兵下去,像這樣的消息他已經聽得快要麻木了。李凡迎親隊伍并不算龐大,三千多人的樣子。
但剛剛駐扎在山海關外,遼東軍就派來了一萬多人,名義上是為靖北公賀喜而來。
一萬多人讓張臣感受到了緊張,薊鎮兵馬雖然得到了最充足的供應,但面對一萬多靖北軍,還是有些底氣不足。
靖北軍的戰績實在太嚇人了,哪次不是以少勝多,打的敵人聞風喪膽。雖然張臣有信心憑借連綿的屯堡擋住靖北軍,但付出的代價肯定不小。
接下來的幾天,讓張臣的心由擔憂變成了惶恐。先是靖北軍以訓練為名義來了兩萬多人,接著就是無窮無盡的草原各部牧民。
小部族派來了來了幾十、上百人,大部族更是派來了成千上萬人,加起來數量可就多了。
十多萬人匯聚在山海關外,讓張臣是坐臥不寧。這些人一旦發難,僅憑他的薊鎮兵馬根本無力阻擋。
無奈之下張臣只得向朝廷求援,朝廷精銳都被牽制在邊墻,面對張臣的求援,一邊抽調兵力,一邊派出使者出關質問。
靖北軍給出的回復卻是,迎親隊伍只有三千人,靖北軍原本就打算在山海關附近訓練,至于各部族是自發行為,與靖北軍無關。
如此胡扯的理由讓朝中大臣大罵無恥,但卻拿李凡沒有辦法。防守山海關已經十分的吃力,更不要說主動出兵驅散靖北軍了。
好在朝廷對于靖北軍大兵壓境早有準備,使出了“拖”字決,不斷派出使者與靖北軍商討迎親事宜。
使者在山海關與京師間來回的奔波,一直到了正月才達成了共識。
首先靖北軍要撤退三十里,退出山海關范圍,只留下迎親隊伍待命,接到圣旨后方可進入關內。作為聘禮的傳國玉璽和各種貨物,必須先一步送往京師。
京師的送親隊伍初八自京師動身,上元節前在山海關內與迎親隊伍匯合,一同返回橫崗城。
這個商談結果雙方都不滿意,按照朝廷的說法,李凡必須要到紫禁城親自迎娶大明公主。
而靖北軍的要求是,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