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之機,可謂有百害而無一利。
沒有任何偏薄之處,句句切中要害,最終成功說服了劉定瑞。
畢竟如果連原本的刺殺吳城城主都只是一場誤會,那這戰爭便也失去了意義。與其繼續下去兩敗俱傷,倒不如先查實事情的經過到底為何。
之后三皇子又作為外使,親自去往文景國都神安面見文景監國,當朝太子楊瀚初,為兩國爭取到了一次和解的機會。其言行舉止都給楊瀚初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甚至傳書來夸贊劉定瑞生了個好兒子。
此事一過,三皇子在圖南國內的聲望已經達到了鼎盛。甚至有不少人已經開始在議論,圖南國空缺了幾十年的東宮之主的位置可能會就此有所定論了。
劉定瑞越看劉昶熙越是滿意,講心里話,無論相貌還是性格,劉昶熙都是三個皇子里最像自己的那一個,這也是為什么他的母親當年犯下那等大罪,劉定瑞這些年卻仍然對劉昶熙很不錯的重要原因。
自三皇子成年以來,無數次為自己排憂解難,政績更是無可挑剔,是三位成年皇子之中唯一一個被天下人所認可的。
論才干,他的兩個皇兄都遠遠不能與之相比,一直以來劉昶熙入主東宮的唯一障礙也只因為他背后的人脈資源還不夠。
雖然在劉定瑞的心里早已經把劉昶熙看作了唯一的太子人選,但他也不得不考慮錯綜復雜的宦官勢力對朝局的影響。如果貿然推一位根基不穩的皇子上位,只會引來以左相為首的強烈反噬,到時候只怕是害了劉昶熙。
因此,劉定瑞一直遲遲沒有實際行動,他就是在等一個時機。
等待劉昶熙有翻身的那一天。
而如今這個時機來了,現在的劉昶熙有聲望,也有右相李牧明確表態的支持,聽暗部探子說此次還一下子吸收了不少中小宗族中的可塑之才化為己用,在各個方面都有了突破性的進展。如果再順勢將他推上一個重要的位置培養考察幾年,再要立為太子就更加的名正言順。
想到這里,到底要如何封賞劉昶熙,劉定瑞的心里已經有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