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君一觀!”
李方晨從懷中掏出十幾張稿子,也不知這惡習是個什么情況,明明可以擺在桌面上,或是讓下人拿過來,李方晨偏偏喜歡自己揣著,不到重要時候,絕不掏出來。
孔穎達雙手抬起,好似接圣旨一樣,無比莊重。
“殿下,容我回家細細品味可好?”
又是一份計劃書,只不過上面的內容,實在讓孔穎達難以合上嘴巴。
可怕!太可怕了!他從未想過秦王殿下野心如此之大。
《大唐教育普及計劃書》
完完全全的落實到每一州,每一縣,讓大唐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從小學習。
最讓孔穎達感覺到震驚得,是最上方的一個計劃分支《九年義務教育》,九年不收人才錢財,由大唐負責先生們的餉錢,為讓大唐孩子們識字懂法。
之后通過學子個人意向,分門別類。儒、軍、工、商,四種學路。
這是要做什么?簡直逆天了好不?
縱觀每朝每代可有如此膽大妄為不,是驚天泣鬼神的改革之法?
如果真按照這種法子,未來的大唐孔穎達簡直都無法想象會變成什么樣子。
或許,這才是秦王殿下口中那個,萬國之國!
孔穎達滿心忐忑的離開了,他神志都處在恍惚的狀態。
僅僅抱著懷中那一份“未來計劃”,他第一次覺得,原來這就是所謂的傳承!
依稀記得,離開秦王府之前,秦王那一句“學識不分高低,百家不分長短,若以門縫見人,如何看得清全貌?若是文儒當道,武將避讓,三百年后,何人統軍?何人披甲?”
孔穎達忍不住握緊了拳頭,儒家要包容百家,孔家更要為國為民。
“殿下說的沒錯,天府之國,當如此也!”
李方晨很幸運,他又多了一位堅實的簇擁者,而且還是大唐知名的大儒。
開民智,啟民心的念頭早就從他心中發芽,可是他為何之前未曾發動此計劃?
因為他很清楚,自己沒有這么大的威望,壓不下這大唐的世家子和儒家子。
本來他打算等到自己三四十歲之后,積攢了一定的聲望,再行此法。
現在嘛,喝上一口鮮榨蘋果汁,吃著府里廚子做的綠豆糕,怎一個美字了得!
秦王在長安引起的騷動才剛剛開始,第三期報紙,又是一篇驚世佳作。
《憫農二首》李方晨沒有絲毫猶豫,兩首都寫了上去。
第一首講的是荒災年,百姓顆粒無收,掙扎求生的悲苦。
第二首就是李方晨從小學會的“誰知盤中餐,粒粒皆幸苦。”
兩首詩再次引起軒然大波,各大門閥世家全部借此用來教導下一代,李世民更是手書成一副墨寶,送進了弘文館中,讓皇族子嗣共瞻。
本以為第四天依舊會如此,所有人都在拭目以待,甚至早早后在了秦王所開設的報館門口。
“新一期,各位請咯!”
可當報紙入手的那一刻,臉色就變了。
確實還是一首佳作,可惜的是這字字誅心,句句斷情。
《賣炭翁》,一語道盡千幸苦,在大唐這個以德至上的社會里,如此之事實在是駭人聽聞。
李方晨在詩的結尾,記了一句話,“貞觀五年九月十六日,崔氏子有源府上管事所為,老翁已逝,作詩以祭之!”
至此,整整耗費了一個月的時間,李方晨終于展開了他最狠的殺手锏。
孔府孔穎達看到后,苦笑道“所幸老夫及時醒悟,不然千年孔家就此終結!”
同屬于五姓七望的各大世家,第一時間慌了,原來報紙不僅僅是永遠寫書傳文,這不就是控制風聞嗎?
李世民怒了,當朝怒斥,要求崔家交出崔有源和那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