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行軍,所過各州城,百姓夾道歡迎,只不過秦王軍隊,未曾入城,繞路而行。
州府道守,一個個實在不明其中含義,又不敢貿(mào)然去請秦王,只能作罷。
對于城中百姓希望瞻仰秦王的念想,裝作視若無睹。
連著十六日,秦王繞路七州,李世民接到消息的那一刻,就知道大事不妙。
同樣送來的還有李恪的手書,“父皇在上,兒臣恪先行告罪。”
一看這開頭,李世民就忍不住頭皮發(fā)麻,“看樣子李恪他們幾個,對于鈺兒還真是維護(hù)。”
明明可以拖著,為什么著急說出來,因為李恪希望李方晨去討一個答案。
哪怕這個答案最后不盡如人意,他也要讓二哥明明白白,不被人蒙在鼓里。
“兒臣與五弟到王庭已有半月,兄長在此,一言既出千軍亦隨。兒臣心中惶恐,因兄長愛兵,故而手下士卒無不敢效死命,猶豫再三,選擇如實相告。
兄長知情后,獨坐一日,千軍守在其身,幾位國公更是因此每每針對各位大儒。
突厥王庭之功,非兄長莫屬。兒臣聽營中軍士談,天山上起風(fēng)寒,九成人病倒,是兄長想盡辦法,才使得半數(shù)存活。軍士道,愿為秦王刃,屠戮異族血。
七千快馬奔襲定王庭,夜中擺酒,無不涕淚感慨。如兄長府中護(hù)衛(wèi)者,二十一存八。
兄長臂、膀、肩、背,共計四十三處傷疤,雖未致命,確實為我大唐流血所得。
兒臣拜請父皇,讓兄長放縱一回!”
滿書皆請功,李世民忍不住斥責(zé)道“該死的臭小子,這哪里是請求,分明就是逼宮!”
不過李方晨放下秦瓊和柴紹,只領(lǐng)六千人回唐,已經(jīng)算是收斂了。
從信中可以看出,若當(dāng)時李方晨登高一呼,那唐軍中怕有九成愿意為他效死。
突厥兩道瞬間化為一國,李世民可能連反應(yīng)的機會都沒有。
他不希望看到那一幕,李方晨同樣也不希望。
這次返京,若是處理好了,秦王依舊是秦王,若是處理不好,父子離心,君臣離德。
隨后幾日,太子、魏王等人陸續(xù)求見,話中含義十分簡單,“請父皇準(zhǔn)允,請二弟(二哥)放縱一回!”
李世民略有嘆氣,他何嘗不想,可是不能!
李淵已經(jīng)派人詢問他,李元昌究竟所犯何錯,為何會被關(guān)進(jìn)大理寺之中?
可李方晨返京的消息一傳入宮中,李淵的話鋒就變了,“李元昌那個畜生,到底做了什么?”
愛徒明顯被人激怒,不然又怎會棄大軍不顧,領(lǐng)兵返京。
被逼無奈,李世民將事情原委告知李淵。
李淵聽后險些昏厥,他從沒想到,自己愛徒竟然會收到如此大的委屈。
更麻煩的問題是,眼下如何才能保住李元昌的性命?
秦王從軍歸,身上殺氣還未散盡,若是強壓對方士氣,只怕會適得其反。
到那時,真的要刀兵相見的場面,絕不是李淵和李世民可以接受的。
擴(kuò)土之功遠(yuǎn)高于一切,妄殺功臣,怕是他李家的大唐頃刻間就得覆滅。
“陛下,還有三日,秦王殿下就回到長安城外。”
“派人,告訴他們,十里迎,百官奉!”
“這會不會?畢竟殿下并非同大軍返京”
“王庭是秦王率領(lǐng)手下七千士卒打下來的,難道這功勛還不足以讓百官迎奉?告訴他們,秦王此歸,是要見血的!”
“是!”
長安城中風(fēng)云動,一個個之前斷定秦王已死的官員,臉色煞白。
陛下言,秦王歸,要見血!
真到了秦王歸京那一日,城外十里亭早就是人滿為患了。
除了相迎的百官與皇家親軍之外,許多長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