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裝者》這部劇,說它是諜戰劇,那沒毛病。可要說它是偶像劇,似乎也說得通。緊湊、浪漫的故事情節,帥氣、美麗的男女主角,偶像劇擁有的這些元素,《偽裝者》都有。
    而除了這些,甚至還有人給這類影視起了一個很形象的名字,叫做“時裝劇”。
    畢竟那個時代并不是真正像電視劇中所表現的那般,所有人都是衣冠楚楚、光鮮亮麗的。甚至就連在鄉下“過不下去”的桂姨,衣服上都沒有補丁。
    不過在陸非凡的心里,《偽裝者》無論是諜戰劇也好,時裝劇也罷,都太片面了。其實它還有一個更貼切的名字,那就是ip劇。
    所謂ip,當然和電腦那個ip地址無關,而是英文telletual propert的縮寫。字面理解就是知識產權,也就所謂版權的意思。
    而ip產業鏈,就是在圍繞著一部作品的版權進行周邊開發,不斷衍生出來的各個產業的統稱了。
    從這種說法上看,那其實這種模式壓根也不是陸非凡的首創,華夏民族的先輩們,早在幾百年前就開始這么玩了。
    拿《西游記》舉個栗子來說。從它成書,到流行開來,被搬上京劇的舞臺,再到民間的各種周邊開發,比如剪紙、窗花、師徒四人的泥人形象、面具等等,其實就是一個完整的ip開發的過程。
    只不過那會兒沒有所謂版權的概念,老吳也沒能靠《西游記》賺到什么錢。終歸還是混成了落魄書生。
    而近代ip開發,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金大俠和古大俠的武俠系列了。本身有著龐大的粉絲群體的擁贊,又有著寶島和hk的版權保護,得以完整的開發影視,游戲,漫畫等周邊。
    所以想要ip開發規范化、產業化,前提就是要存在版權保護的法律條款。
    當初陸非凡第一次在工作室提出ip產業鏈概念的時候,大部分人都如聽天書。但聽了他的詳細解釋就明白了,感情全是前輩們玩剩下的東西,只不過他給整個到了一起,成了體系而已。
    所以嚴格說起來,眼下的ip概念,被稱作網絡ip倒是更貼合實際一些。因為本身這些作品最開始的粉絲群體就都是廣大網友,而搭載平臺也是起閱這種網絡平臺。
    可以說,陸非凡ip計劃的大本營,或者說市場主體,依舊還是網絡。而其他無論是實體書的發行,周邊生產或是電視臺的播出,都是在網絡主體的基礎之上在開辟市場而已。
    就在央媽一套在天氣預報過后輪番播出《偽裝者》預告片的時候,相繼談好了網絡版權的幾大視頻網站,也都開通了《偽裝者》的播放頁面,并把前兩集的預告片連同正片預告一起放了上去。
    有了眾多明星們的群體的造勢,再加上央媽的體量和“胡椒粉”們的強勢圍觀。還沒到播出時間,網上預告片的點擊量就突破千萬了。
    這個流量可不是鬧著玩的,畢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