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廳內,爭吵不休。
爭吵的來源主要在于兩人,周一生聽了許久,大概明白了兩人的身份……
錢叔,中醫管理署的成員。
中醫管理署為官方組織,主要成員共十九人,足可見錢叔在港城中醫行業中的地位。
另一人就是黃鳴山妻子所說的‘蔣教授’,浸會大學與港大醫學院中醫科的聯席教授,卻也是十九人議會中的一員。
兩人到底在吵什么?
提案!
衛生署決議,將要開展中醫師的執業考試改革,改革后全港中醫師將面臨全科考核。
周一生起初還不明白,這件事兒有什么可爭吵的地方,可隨著二人話題的鋪開,也就逐漸明白了……現如今的港城中醫師執業考核,會進行分科考核。
例如,某診所專治跌打損傷,那么該醫生只需要進行中醫骨傷的專業考核。
有人專治皮膚燒傷,那么該醫生也只需要進行中醫皮膚相關的專業考核,這樣的制度已經在港城持續了很多年,畢竟術業有專攻,很多醫生靠著一張祖傳秘方就足以行走江湖了。
而如果制度進行改革,這類醫生所面臨的肯定就是失業。
問題很明顯……
皮膚燒傷、中醫推拿、針灸等醫師純靠手藝與秘方吃飯,他們不一定需要特別多的專業知識,而中醫師全科考核制度上臺后,他們面對考卷、考題只有兩眼一抹黑,一竅不通。
要說,想吃這碗飯,學習不就好了?
懂得東西更多,也是對患者的負責……
但事實上,事情并沒有那么簡單。
錢叔便說:“奧,學習?考試!全港那些??圃\所,有幾個年輕人?叔公輩的不用我說了吧?就靠著一張狗皮膏藥吃飯的,你讓六、七十歲的人去學全科知識,可能嗎?”
“一紙制度變更,你們輕巧了,說是對患者負責,那他們呢?靠著這行生活了一輩子,除了這門手藝其他一竅不通,你們這是要砸了人家的飯碗啊。”
或許在旁人看來,錢叔的邏輯是不通的。
患者生死為大,哪里是一群半吊子醫生的飯碗可以比的?
可要知道港城的環境不同……
很多人以為港臺受傳統文化影響頗深,中醫鼎盛。
實則不然。
追溯特殊時期,的確有不少中醫世家搬遷港城,但因為西醫打壓,與洋人的不信任,中醫發展幾乎處于停擺狀態。
簡單來說,那是一個‘以洋為貴’的時代,洋人的東西都是好的,而西醫也展現了極其高效的治療手段,感冒發燒明明一針就能解決,為什么要吃中藥,做針灸拔罐,卻遲遲不見療效呢?
老一輩人或許會保守傳承……
但他們的子孫后代卻不行了,面對紙醉金迷的大港城,到底是當一錢不值的中醫,還是做金融師、銀行家、企業家的問題,根本不需要考慮。
于是乎,傳承斷代的情況出現了,當老一輩人離世,子孫后代所擁有的只是一些祖傳秘方、偏方而已。
卻也不得不承認,這些祖傳秘方的效用,令人驚嘆。
眾所周知,來港旅游,少不得購置一些跌打損傷的藥酒,專治胃病的特效中成藥帶回去,這都是秘方、偏方商業化后的成果。
北方的游客或許對此不太了解,但說起一個藥,大家肯定都知道。
京都念慈庵川貝枇杷膏。
京都念慈庵的總廠就在港城,早年在大陸地區是沒有售賣的,早些年的時候,張大爺每年回秦中都會帶不少這種藥回來,爺爺喝了都說好。
有人覺得不對啊,枇杷膏大陸一直有的呀。
嗯,是有,但絕不是念慈庵的,只是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