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好奇的看著皇后,皇后眼中露出悲傷,邊搖頭邊說“不說了,現在說再多都沒有用了,都過去了。”
她平復心情后又跟我說道“無憂,從明天開始你就跟在本宮身邊學后宮的事,早起去鳳霞宮跟本宮一起用膳,后宮嬪妃去鳳霞宮請安時你也認認人,雖然說皇上的后宮好幾年沒進新人了,但還是有一定數量。”
我答應下來,并問“皇后,后宮的嬪妃是每天都會去跟你請安嗎?”
皇后回道“本宮不喜這些繁文縟節,自掌管后宮以來,將每天的請安改為三天一次,明天剛好趕上。”
我又問道“每個嬪妃都去?”
皇后搖搖頭說“本宮哪有這么多功夫應付她們啊,貴人以上的來鳳霞宮。吳鈺經常性告假,齊妃得皇上恩準免了請安,云妃身子骨不是很好,藍妃性子剛,很難聚齊四妃就是了。只要她們不掀起大風浪,本宮也懶的管她們。”
吳鈺我見過了,也正面交鋒了,齊妃也見過了,上次是她助我出宮,藍妃還沒見到,只是她跟父皇曾有過婚約,跟黎嬪的關系讓我對這個人有印象,但這云妃我還真不了解什么,知道的也不過是她是禮部侍郎的女兒。
皇后說完這件事情后,又提起了另一件事“無憂,皇上壽宴時位置安排本宮還沒定,你有無建議?”
皇上壽宴時的位置彰顯的是朝臣和宮妃獲得的恩寵,按照祖制根據官位封號安排就好,但哪次壽宴沒個特例。
我問皇后“今年可是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
“主要是各國使臣位置的排序,本宮遲遲拿不定注意。”皇后回道“附屬小國還好,但南毅、北海、東緲、蒼封四大國的位置就要好好思量思量了。”
“以皇后的角度來看,其他四國與我琉璃國關系如何?”我又問道。
皇后想了一下才說道“南毅國與琉璃國因為沈老夫人的關系,不差,但也不是很好,南毅國主與你母后有私交,但不知與你父皇是否有情誼;北海國與我國是邦交,關系不錯;東緲國主與你父皇有些舊怨,但是這次雖說各國都有聯姻的意愿,唯有東緲發出了正式文書;蒼封國主曾是皇上舊友,后來不知道因為什么鬧翻了,這些年也沒什么聯系。”
在皇后說蒼封國主是父皇舊友時,我腦海中浮現出父皇對他們那代人悲劇的回答“兄弟好友因立場不同反目成仇,知己恩人因國家不同拔刀相向。”
五大國關系如樹木的根系般交錯,位置的安排確實值得思量。
我思考了一會說道“四大國分為左右兩側,南毅和東緲在一側,蒼封和北海在一側,皇后認為如何?”
“誰在前,誰在后?擺在兩側,是放在首位還是前面有朝中大臣?”皇后問道。
我將思考的答案說出來“南毅在前,東緲隨之,蒼封在前,北海隨之。使臣桌前留下一桌給大臣,南毅前給沈尚書柳右相,蒼封前給舅舅和曹玄燁,剩下的按照官位封號來就是。”
皇后聽后問我“無憂這樣排的依據是什么?”
我喝了些茶回道“東西分,南北分,彰顯我國對人才的重視,也不失禮儀。
南毅國是沈老夫人的娘家,東緲國的人總要體諒一下人家姑侄許久未見,給他們留個敘舊的空間,也彰顯我國與南毅國的友好。
蒼封和北海,皇后不是說北海國與我們交好嗎,那我們就打著修復父皇與昔日朋友情誼的名號,想必北海國也不會在意。
滿朝文武中,柳右相桃李滿天下,沈尚書是三朝元老,白將軍是武將領袖,曹大人是新起之貴,自然能代表我琉璃國朝臣。”
皇后眼中帶著笑意點頭說道“無憂安排的合情合理,就先按這樣定了,本宮找個時間跟皇上說。”
這會她的情緒已經完全平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