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代賑,由朝廷糧食和罐頭,召集饑民青壯,甚至部分駐軍,在陜西各地修水利,那里也不缺造水泥的原料,咱們就在陜西各地就近建水泥廠雇傭饑民燒水泥,另外抽調那些技術好的工匠,在陜西同樣辦鐵廠,最后用鋼筋水泥來修水壩。
關中幾條主要河流都可以修。
只要在這些河流筑壩修渠引水,關中至少可以增加兩百萬畝水澆地,古人尚且能以水利使關中千里沃野,咱們也一樣可以。”
他說道。
“但若真如大王所說,兩百萬畝也沒什么用,關中原本就有廣惠等渠,可灌溉近萬頃,再增加兩萬頃也依舊杯水車薪,以臣之見,還是趕緊學泰西人向海外遷移。臣出去走了這一趟,才知道外面的土地多廣闊,富饒,南洋土地皆一年三熟,雖然土人耕種不得法,但一年之收獲依然勝于江南。
自大明南下,南洋堪稱沃野萬里。
且多數都是人煙稀少,縱使有人也不過是些未開化野人,以大明目前之百戰雄師,一旅之軍足以滅其一國,若以一軍之眾南下,南洋無可敵者,之前莽應龍作亂朝廷至今未能討平,只是因那緬甸路途遙遠。但那是自云南進軍,臣此行中途經沙廉,此地既莽氏之后背,距離東吁僅僅四百里,且一路無山川阻隔,有河流通航直抵東吁。
沙廉一帶雖臣服莽氏,但卻與其族類有別,乃之前大古喇宣慰司遺民,對大明忠心尚存。
緬甸可一戰滅之。
單單東吁之地,就足以容整個陜北人口。”
天啟身旁的李之藻說道。
這位用了近三年時間,遠航數萬里的老人,不但沒有被海上風浪摧毀,反而看上去更有精神了。
更有侵略精神。
事實上他后面有人,在楊信公開了自己的土地政策后,南方士紳們已經迅速由擴張的反對者,變成了堅定的擴張主義者,而目前大明還稱得上敵人的,也就是建奴和緬甸。建奴已經跑到倭國去了,根本不需要再討伐,甚至黃臺吉連漢城都拋棄,只保留釜山一帶小塊控制區,這時候朝鮮國王已經回到漢城,不過整個漢城幾乎變成鬼域。
據說最終統計之后還剩四百戶。
實際上整個朝鮮目前重新統計的戶數不足四萬。
在鎮南王組織下,大批援朝民兵已經開始向朝鮮遷移,預計今年就能遷移過去一萬戶,鎮南王的口號是十年內,讓朝鮮恢復二十萬戶。
當然,民兵不歸朝鮮國王管。
那么剩下還有討伐理由的,也就是緬甸了,包括云南的黔國公也支持,不過沐啟元已經死了,他被鎮南王的政策激怒,要帶領云南的忠臣義士討逆,他媽也是個狠人,不想自己的一堆兒女孫子孫女都被這個腦殘害死,所以一咬牙給他灌了杯毒酒,現在的黔國公已經是他兒子沐天波,只不過今年才十歲,沐家實際上老太太說了算。
他家當然支持向緬甸進攻,到時候搶到的地盤可以挑塊好的,然后向楊信請求做自己的封地。
天啟看著楊信。
“陛下,南洋雖好,就是這瘟疫頗多,陜西人去了恐怕不用打仗,先得病死近半。”
楊信說道。
“老朽并非說要將陜西人向南洋遷移,咱們這次討伐緬甸自然還是要用云南兩廣的兵,但卻可以用這一戰,使得國內軍民皆知南洋富庶,打完必然要留下人駐守,這就可以從兩廣福建云南遷移民兵過去。更何況要海運大軍征緬,沿途必然要建設軍港,這樣沿途還可以遷移一部分民兵,咱們已經有了西貢,但海運士兵無法航行太久,需先至北大年,那里已經有不少大明商人。
再至龍牙門。
此處正可立軍港控扼海峽,原本舊港宣慰司就在其南邊。
再至棉蘭,此地亦富饒,再至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