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捉走張耀龍的人就在其中。從最壞的打算來看,去秋暝居就算找不到張耀龍,但也有可能尋到什么蛛絲馬跡。
李翠微找了大半年,沒半點風聲,她雖然心志堅定,在人前決不肯說半句張耀龍的壞消息。只當獨自一人的時候,才感到倍加的失望,甚至也曾有過絕望的念頭。但在沒找到張耀龍的尸體前,她絕不承認張耀龍已經遇害,這是支撐她找下去的唯一的理由。是她的指盼,也是她的愿望。
李翠微心中自也明白,去秋暝居能不能尋到蛛絲馬跡,當真說不上有什么把握。只因遍尋不見后,權且死馬當活馬醫了。因有了這個想法,與苗春花等人商議。
其時苗春花得與乾大重修舊好,正感心情歡悅。她苦熬了大半生,終于在覺悟之后收獲了幸福,心情甜蜜,以前所受的甘苦也就不算什么了。見師侄李翠微神色憔悴,為張耀龍失蹤一事受了諸多苦楚,不由得對李翠微深切地同情著。
苗春花雖也覺得李翠微要求去秋暝居之議并不如何高明,全在碰碰運氣,但只要還存著希望,都愿意與李翠微同去找尋。苗春花一答應,乾大自然要跟從。藏邊四友義氣深重,其他三人看在乾大的份上,也答應跟著去秋暝居瞧瞧。于是眾人都答應了,與李翠微同往秋暝居。但意外的是,卻在這里碰到了蕭爻。
蕭爻與眾人見面行禮,少不得寒暄一陣,說了些別后的情由。
但蕭爻仍然好奇,問道“四位前輩,你們怎么會聚在一起呢?”
當下劉筆惕拉過蕭爻,轉到一棵大柳樹下,將此間情由與蕭爻備細解說了一遍。又道“乾大哥與苗女俠歷經磨難,終于苦盡甘來,老樹開花。哎!可說十分不易。”
蕭爻點了點頭。又問道“劉前輩,如何叫作老樹開花?”
劉筆惕嘿的一笑。道“我早年時候曾有過科考之念,也曾翻閱過一些典籍,從古籍中發現了老樹開花這個典故。”
龍一刀趁機調侃道“大概劉兄只愛看軼聞典故,稗官野史之類,卻把正宗儒家典籍拋諸腦后,這才導致科場失利。不過話說回來,這也是因禍得福啊。劉兄要是一心專研儒家典籍,一考成名,此刻只怕是身居廟堂之上,陪在君相之間。那江湖上必然少了‘下筆千言離題萬里’這號文武全才了。”
龍一刀這番話意雖淺近,但卻說中劉筆惕的心思。世間有數不勝數的人想以讀書科考而入仕途,然而有不少人半途而廢,并非不聰明,不能學,大多數是在讀書求學的過程中別有遭遇,致使精神分散,終又走上了其他途徑。
劉筆惕道“江湖上多了個酒鬼倒是真的。什么文武全才,我可不敢高攀啊。”
翁剝皮卻道“劉兄,到底那是什么典故,你還是快些說了吧,別只說半截,吊人胃口,難受得很。”
劉筆惕笑了笑,緩緩說道“北宋朝有一位著名詞人,名叫張先,張先詞作典雅,與小蘇學士東坡先生乃是好友,兩人常常以詞作唱和。具體怎么唱和的,那文人的調調兒,我卻不大懂得了,只知道有這么一回事。”
劉筆惕說完,轉頭向龍一刀、翁剝皮看了看,那二人都默然不語。
蕭爻問道“‘老樹開花’莫非是指他們暮年寫下的詞作越發精粹嗎?”
劉筆惕向蕭爻瞄了一眼,見蕭爻十分好奇。不給他說明白,只怕他心有不甘。于是道“不是這個,那張先八十歲時納了一個十八歲的小妾。并預定了吉期,屆期迎娶過門。為著這事,張先邀請了三朋四友,五親六戚,到期前來祝賀。轉眼吉期到了,蘇東坡與張先是好友,自然是要去的。”
“到了張家,蘇東坡納了禮,吃過了喜酒,就到洞房問張先,老先生得此美眷有何感想?張先也喝了不少,借喜酒助興,張先才思泉涌,喜上眉梢,隨口吟了一首七言作為回應。我對那首詩頗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