蹭到了第九個靶子的邊。
鄭大乾作為整個新兵營唯一每次射術(shù)考核都拿甲等的人壓軸出場,平日里他就像是個見誰都憨笑的傻大個,可一旦拿起弓箭,整個人就仿佛脫胎換骨一般,從眼神到氣勢,完全變了個人。
古代弓箭傳統(tǒng)的三種射箭方法:分別是地中海式射法、捏弦法、蒙古射法三種。古代弓箭由于沒有弦卡,控線手法主要起到捏住箭,拉弦兩個作用。
地中海式射法主要是西方人玩的,我們?nèi)A夏人主要使用蒙古式,即以拇指勾弦,用食指和中指壓住拇指,右手勾弦,則箭桿在弓弣右側(cè)。使用蒙古式拉弦法,必須在拇指上套上韘,也就是俗稱的指環(huán)和扳指。
不過鄭大乾用的卻是異于常規(guī)的捏弦法,即依靠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箭尾,用箭尾去拉弦,人手不與弦發(fā)生直接關(guān)系。
這種手法能夠有效地規(guī)避掉箭的問題,能夠保證每次都能射出箭,而不是射掉在地上,缺點是這樣手部不好發(fā)力,無法拉開大磅數(shù)的弓。但即便是利用這種手法,鄭大乾依舊能夠拉開兩石弓,足見其臂力之強(qiáng)。
站在考核線上,鄭大乾收起臉上的笑容,神情瞬間冷峻下來,做了個深呼吸,張弓搭箭,眼神變得如同鷹隼般尖銳,毫不猶豫地一箭射出。
在第一支箭離弦的瞬間,鄭大乾就從腰間的箭筒抽出另外一支箭,絲毫沒有停頓地射出了第二箭。
一共十箭,一箭接著一箭,每兩箭之間的間隙全都一模一樣,看起來如行云流水般順暢,令人賞心悅目。
嘭!
不可思議的事情發(fā)生了,鄭大乾不同時間射出的十支箭居然在同一時間命中靶子,而且還俱是靶心。
原來鄭大乾在一開始瞄準(zhǔn)的就是距離最遠(yuǎn)的那個靶子,然后依次是離自己越來越近的靶子,由于時間間隔把握的恰到好處,才會產(chǎn)生如此令人驚訝得無法用言語來形容的一幕。
在雷鳴般的掌聲中,夾雜著一片罵聲:
“奶奶的,這還比個腿!”
“狗日的,這就是個怪物。”
“還讓不讓人活,敢再離譜點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