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叔既出了策論,晚輩以為還是以當前的時政為破題點的好。”梁錚揖了一禮,道,“譬如眼下國家雖然亂象頻仍,但晚輩以為,若是理清了頭緒,倒也不難解決。”
武大烈目光一縮“不難解決?你才讀了多少書,竟敢口出狂言?!”
“不不不,世叔且聽我把話說完。”梁錚趕緊道。
“你說!”武大烈沉聲喝道,“說的不好,可得仔細著。”
“是。”梁錚道,“其實我這篇策論,歸納起來就是三點一、攘外必先安內;二,足食然后足兵;三、保民方能蕩寇。”
“……說下去。”武大烈不由自主地稍稍前傾了自己的身體。
梁錚“而今天下大勢,烽火現于肩臂之外,乘之甚急;流寇亂于腹心之內,中之甚深。而外患雖然不可圖緩,但內憂卻流毒于心。所以因先與滿清和談,穩住京師的局勢,專心致志、一鼓作氣的剿滅中原流寇。”
也就是說,現在的大明王朝就好比一個病人,而京師就是這個人的“心臟”,邊關諸鎮是“肩臂四肢”,他四肢疼痛,又有心臟病,那怎么辦?自然是先治心臟病。
武大烈“那第二呢?”
梁錚“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戰事一開,打的是金山銀山,米山面山,唯有足糧足餉,方可將士用命;如此何愁盜患不靖,宇內不清?”
明朝自太祖朱元璋以來稅賦極低,兩頭用兵,加上連年天災,賑災、軍餉這都需要錢,沒錢,士兵們自然不樂意給朝廷打仗,既然這樣,干脆與滿清講和,把兵力都集中到中原剿匪,糧餉就只需要顧著一頭,少了一塊支出,錢多了,自然士兵們就肯拼命打仗了。
武大烈“……那么第三點呢?”
梁錚“流寇之所以難剿,皆因攜裹作祟,遂成頑疾之勢,以至越剿越盛;故剿匪之戰,因以安民為主,剿撫并用,十面張網。”
古代的流寇作亂,核心都是暴徒,這些核心暴徒沒有安定居所,沒有糧食,他們需要補給,不但是糧食、財務、物資還有兵源!
他們怎么辦?他們的辦法就是攜裹貧窮地區大量百姓燒殺富裕地區,讓富裕地區的百姓也家破人亡。
而朝廷沒錢安撫,沒辦法賑災,就會讓他們覺得朝廷拋棄了自己,這種不認同會慢慢的擴散到對朝廷的不認同,于是他們也反了。
但這些人只是一時過不下去才反叛,決心并不堅定,大明立國已有二百多年,根基深厚,已經得到了天下的認同,尋常百姓不到萬不得已誰會謀反?
所以剿匪首要的是加強城防,先保證流寇不會破壞別的城市,這樣別的城市的居民能夠安居樂業,就會覺得朝廷沒有放棄他們,自然不會跟著流寇作亂。
這就是“保民方能蕩寇”。
另外,剿匪不能跟著那些流寇的屁股去追,而應該調動大軍,把流寇都關在幾個地方,然后逐漸收網,那么流寇就都沒了。
這就是“十面張網”。
這樣流寇沒辦法沖進城里,物資得不到補充,兵源得不到補充,等于斷了根基。
而剿撫并用的方針,“剿”是指嚴厲打擊匪首逆渠——也就是核心暴徒,“撫”是指對于被攜裹的流民則以安撫為主,這樣那些反志不堅的流民就會“反正”,剩下幾個匪首逆渠就容易對付了。
武大烈聽到這里已是徹底沒了聲音。
自己這個世侄,平日里紈绔不羈,想不到還有這種見識,竟然想得這么深,看得這么遠。
自己和恩師都想不透的事情,他竟然在一篇文章中洋洋灑灑,條理清晰地就擺出來了?
只是梁錚卻不知道對方的心思。
見自己說完了,這位威嚴的“世叔”依然一瞬不瞬地盯著自己,不禁有些頭皮發麻。
因為其實這“平寇三策”,與武大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