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奴是絕對不允許出現的,而林正平一直都以余夏的話為準則,所以只要余夏出聲,林正平是一定會照做的。
很快,林守望就被派去宣布這件事情了。
而這個時候,余夏則是和林正平,林正安等人開始說起了手中的巖鹽。
只見余夏拿出巖鹽在林正平等人眼前晃了一下,然后笑著問道:“你們知道,這是什么嗎?”
林正平等人詫異了一下,跟著很快林正平就笑著道:“公子,這種石頭竹山之上有很多,不過,我們還真的不知道這是什么。”
看著其他人也茫然的樣子,余夏笑道:“這是鹽!”
“鹽?”一句話讓在場的人都露出了震撼的表情。
為什么聽到鹽,所有人都會露出震撼的表情,那是因為鹽在古代是真的太重要了,自人類的生活方式從狩獵逐漸轉變為農耕以來,糧食中缺少鹽份,人不能再像以前一樣通過狩獵動物來補充鹽份,轉變為尋找含鹽的礦物質。
而通過在食物中加鹽,每天攝入少量鹽是最自然的方式,所以大部分食品消費中又都伴隨著鹽的消費。
在傳統農業社會,雖然大部分生產和生活資料都能自給自足,但唯獨鹽很難靠自己解決,必須依賴外來的商人供應。
在多數人的印象中,食鹽只是一種調味品,其存在的意義在于使菜肴更加美味——假如菜中沒有,肯定會讓人食欲大減。不過嗜咸的習慣并不只是貪圖美味這么簡單,和人類其他的許多本能一樣,喜鹽也是長期進化的結果——對鹽沒興趣的人都被淘汰了。
因為鹽是維持生命的必須品,維持肌肉反應(包括心肌)、消化道運動、神經信號傳遞、調控與血壓有關的荷爾蒙分泌等機能,都離不開鹽中的鈉離子。如果缺鹽,輕則食欲不振,四肢無力,重則肌肉痙攣、視力模糊,甚至連心跳都成問題。
在古代歐洲,荷蘭、瑞典等國就有以在一段時間內禁止吃鹽來處罰罪犯的法律。
各朝各代的皇帝對它的控制極為嚴格,不讓老百姓私下里交易,原因也很易猜。
第一,作為離不開的必須品,攝入量和攝入頻率有著嚴格的要求,政府可以在這種交易中獲取巨額的利潤,而且這種稅收的來源是極其穩定的。
政府為了保證鹽的自主權,將制鹽的方法當做機密,一般百姓根本接觸不到這種制鹽的技術,再者為了控制鹽的交易,將制鹽的器械統一,并且一直將鹽的交易放在官府的控制下。
最重要的還是利潤原因,由于鹽的必須性,即便鹽的價格上漲,但是每家每戶的單日攝入量極少,也不會感覺到太大的壓力。
但是對于皇帝來說,這種漲價可以給自己的稅收帶來益處,雖然每家的消耗量可能并不大,但是從全國的范圍來看,累計起來的鹽的收入是非常可觀的,可以大大減輕皇家國庫的負擔,有了足夠的國庫積累,國家才能建設其他的方面,擴充軍隊,維護治安。
假設這種鹽的出售沒有被官方控制,那么除了官方的國庫收入被嚴重抑制之外,販賣私鹽的人將會獲得足夠多的經濟來源,可能對國家社會的穩定產生極大的干擾作用。
還有一件事情能夠體現出鹽的重要性,在一段時間里,由于國庫的開支較大,政府沒有能力去發放士兵們的錢物,面對士兵們的不滿,當權者提出了將鹽作為兵餉發放給大家,開始時的士兵對沒有收到財物非常不滿,但是在發現替代物是鹽后,對這種替換方式也沒有太大的反對聲音了。
作為能夠替代錢財的物品,相信大家都能了解鹽在古代的重要性了,也會明白為什么每個朝代都嚴格控制它的交易,而在王朝衰敗的末期,一個典型的特征就是,這個國家對鹽已經無力把控了,這樣的王朝離滅亡也只有很短的時間了。
周國對竹山就是禁止售鹽的,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