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仲遠見到公孫彧也發表自己的看法,便笑道:“這位公孫醫師乃是我多年的老朋友,他的醫術是集各家所長,我來介紹一下,他本是齊國名醫公孫光的后人,屬醫經派;來長安后又派倉公淳于意的后人為師,學習經方派醫術,因此他既有醫經派又有經方派,且兩派都結合得很好;剛剛馮醫師提出的這些方法,公孫醫師早就提出過,并且已在運用,剛剛說的蜜導、膽汁導等法應是醫經派的方法,而諸多藥方則屬經方派;因此,各位名醫平時在治病時,醫經和經方相結合,會有意想不到的功效?!?
眾名醫聽到呂仲遠的介紹后,便紛紛將目光投向公孫彧,眼中充滿了敬佩之意,看不出這位醫師竟是醫經派和經方派的傳人。其實,在當時能有掌握些許醫術便是名醫了,特別的經方派,如果家傳有幾十條經方便是名揚一方的名醫。但是,公孫彧既是是倉公的傳人,又是公孫光的后人,更是使人羨慕的。
這時,人群中又有人站起來提出異議,只見一位老態龍鐘的老人站立起來,手里拄著拐杖,慢慢地走了出來,杜延年忙命人上前,示意老人不用站立,坐下來便是。
老人聲音還是很洪亮,只見他說道:“老夫乃楚國人,名叫李誕,行醫也有四十載;適才聽到諸位在議論燥結之癥,我也說加幾句;經曰,北方黑色,入通于腎,開竅于二陰;愚按內經之言,則知大便秘結,專責之少陰一經。證狀雖殊,總之津液枯干,一言以蔽之也;分而言之,則有胃實、胃虛、熱秘、冷秘、風秘、氣秘之分;吾認為皇上之疾應是陰結,前些日子,吾有幸進宮為皇上號脈,但覺脈弦微,又不能食,故以此判定為陰結;陰結證,但察其既無火證,又無火脈;凡下焦陽虛,則陽氣不行,陽氣不行,則不能傳送而陰凝于下,此陽虛而陰結也;下焦陰虛則精血枯燥,精血枯燥則津液不到而腸臟干槁,此陰虛而陰結也;故治陽虛而陰結者,但益其火則陰凝自化,宜右歸飲,大補元煎、大營煎之類主之;或以人參當歸數錢煎湯送右歸、八味等丸俱妙。治陰虛而陰結者,但壯其水,則涇渭自通,宜左歸飲、左歸丸、當歸地黃飲、五福飲、六味地黃丸之類主之;二者欲其速行,宜于前法中各加肉蓯蓉二三錢;亦有以寒秘、氣虛秘、濕秘等歸為陰結?!?
這下炸開鍋了,剛剛有人說是陽結,現在又有人說是陰結,于是辯論開始了。此時,呂仲遠問道:“諸位,還有沒有別的意見呢,說出來也無妨,大家一起探討?!?
又有一人站起來,看樣子也是一位行醫多年的醫師,只見他說道:“燥結有陽結、陰結、實秘、虛秘、氣秘、風秘、痰秘、冷秘、熱秘、三焦秘、幽門秘、直腸結、脾約之區分;我進宮觀皇上之疾,心腹脹滿,脅肋刺痛,欲便而不得便,此氣實壅滯之癥也;多因七情郁結,氣壅大腸,或中氣不足,傳送無力所致??蛇x用枳桔湯、四君子湯等方;經曰,有氣秘,氣壅塞不通,不升不降,其人多噫。實者破結導滯,木香、檳榔、枳殼、陳皮、杏仁等類;虛者,補而行之,不宜破者,人參多用;若氣少氣弱,無力推送,則惟有助氣而已;又有經云,肺氣不降,則難傳送;用枳殼、沉香、訶子、杏仁等。老人虛人津液少,宜滑之,用胡麻、麻仁、阿膠等藥治之?!?
又是一家之言。
又有名醫起身表述其不同之看法,說是根據其號脈得出應為實秘,又是列舉一大堆從其家傳的醫經中得到的醫術來論證病情。
就這樣,辯論會一直辯到日落都沒辯出個結果來。杜延年見天色已晚了,便提議結束此次的辯論會,便責成俞桑田和呂仲遠這兩位太醫令整理這名醫的觀點,再整合一下,得出最終的治療方案。
散會后,剛剛起身表述的那位叫馮德圣的齊郡醫師,走到公孫彧面前,行禮問道:“公孫醫師,請問你老家是臨淄城內公孫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