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的藝人榜單,一直以來都具有很強大的公信力。
許多對娛樂圈有所關注的人,都會通過這個榜單,了解各位明星的排名。
榜單綜合各種因素,統計出藝人所具有的分數,最終以這個分數排名。
而除了這個分數外,一些相關的指標也必須達標。
人氣、認知度、作品,這三者是占比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三項條件。
進入三線明星,必須人氣要達到一定界限,大致是根據網絡上的相關話題度來的。
這也是第一個指標。
第二個指標是認知度,就像陸源當初進入二線明星,就是靠兩首rise以及與北極熊的口水戰,引起了更多圈外人的關注,才讓他最終進入二線。
這一般來說,都是需要出圈的,像rise男團的趙禎寧,現在在人氣方面差不多被粉絲頂起來了,但是在認知度方面還差了不少,不關注綜藝節目的人基本不認識他。
陸源就不同了,現在除了關注綜藝節目的人外,還有一票喜歡音樂的人對他認可。
第三個也是最后的一個指標就是作品了,這里的作品指的往往是那種引起全民關注的作品,可以是電視劇電影,也可以是綜藝和專輯。
當然,雖然標準定在這,但也不是一定不能打破的,像剛歸國那時的路宏,就光靠人氣將自己給頂了上去,然后因為各種話題又完成了認知度的條件,短短幾天就沖上了二線。
雖然最后卡在二線一段時間,但最終還是靠著《奔跑吧,男人》起來了。
陸源之前倒是跟他曾經挺像的,但無奈流量為王的時代已經漸漸過去了,他算是削弱版的路宏吧。
但這只是之前的情況,《那年夏天》一出,將立馬讓他跟其它流量明星區分開。
漸漸到了以作品說話的地步,標簽也慢慢從偶像過渡當歌手,當然,流量明星這個帽子短時間還是摘不下了。
但不得不說陸源有夠倒霉的,沒趕上流量的鼎盛期不說,還沒搭上唱片時代的末班車,如果放在十幾年前,他僅憑這一張專輯就可能一戰成名!
十幾年前到二十多年前,那是歌壇的黃金時期,娛樂圈里的大佬幾乎都是歌手,演員被壓的叫一個慘。
但是如今,風水輪流轉,一線大咖基本都是演員了,最厲害的一批歌手,基本也局限在二線中,倒不是沒有認知度和作品,而是人氣不行了。
這是一個看臉的時代聲音,要排在臉后面。
怎么說呢歌壇像是漸漸從娛樂圈中隔離出來了,以往的歌手,只要專注音樂,專注作品就行了。
但是現在,一個歌手如果不上綜藝,那人氣就蹭蹭的掉。
這一點從新生代歌手還有各大公司的練習生上都能看出來,演員路線的,基本都是綜藝和影視路線,以后大多不會碰音樂路線。
而走音樂路線的,最后往往都會變成主攻綜藝和影視路線,自己的本職倒是漸漸淡忘。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市場決定需求,大眾對演員的關注高過歌手,也就只能以影視綜藝為主了。
這算是一種時代的必然變遷吧,也不全然是壞事,就像相聲藝人和話劇、喜劇、小品演員,都受到了更多人的關注。
話劇、喜劇、小品演員雖然也是演員,但它們跟電影電視劇演員又不同
真要細說下來,娛樂圈里的門道可深了,怎么樣在娛樂圈走的穩走的順走的深,也是一門大藝術啊。
陸源將自己的視線從藝人榜單上移下來,搖搖頭,不去想太多了。
眼下自己僅僅花了半年不到的時間就進入二線藝人中游的行列,證明曾經自己的選擇沒有錯。
如果那時候自己沒有參加發現108,而是選擇發專輯或是做網紅,以后可能也會紅,但絕對沒有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