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早前潰敗的騎兵沖回蠻軍陣營之后,因為多摩的疏忽并沒有遭到斬首的厄運,但是他們將自己在戰場上遇到的面具殺神的遭遇告訴了身邊熟悉的朋友和親近的部落,那個面具殺神手中長槊沒有一合之敵,無論是蠻族中多么有名的猛士、戰將,只要遇到面具殺神就只能看到槊鋒一閃或者劍光躍動,隨后就統統倒在了馬下!
于是幾乎此后所有的蠻軍都在不由自主地繞著這個面具殺神走,甚至有的猛將極力降低自己的存在感,比如將原來自己趁手的武器換成了普通騎兵手里的彎刀……要知道那位殺神可是在蠻軍最精銳的怯薛軍中橫行無忌,如入無人之境的?。?
于是殿后的蠻軍不由自主地開始后退,開始溜邊兒,開始,嗯,就是開始準備逃走了。
然已經開始沖刺起來的隋軍可不是現在駐馬停蹄的蠻軍能躲避的,一陣旋風過后,徘徊在隋軍圓陣后方的蠻軍騎兵就只剩下一匹匹無主的戰馬還在隨意的游蕩。
隨著大隋帝國騎兵的橫掃,很快蠻軍殿后的騎兵就被掃蕩一空,剩余的不是已經穿過隋軍無數圓陣,開始轉向再度進攻,就是依舊被困在無數圓陣當中,還在接受隋軍弩箭和龍槍的洗禮。
然而,很快這種情況就發生了改變。隨著蠻軍殿后部隊被清理干凈,一個個的隋軍圓陣解體,重新組合成一個個的橫列陣型,開始向隋軍后方的圓陣開始靠攏,而打頭陣的依舊是李青率領的重騎兵以及數量再度增加的輕騎兵。
就好象是一行行涂抹文書一樣,李青率領的隋軍就是那只粗大的毛筆,正在一行一行地抹去在隋軍大陣中筋疲力竭的蠻軍騎兵。
不過重騎兵的體力終究是有限度的,掃蕩了四個橫列之后,重騎兵也不得不再度下馬休息,不過這并不是說蠻軍就得到了脫身的機會,因為橫掃了四個橫列之后,騰出身來的隋軍圓陣已經足以排成橫列將前方留下的一個個缺口全部補全!
鏖戰持續了兩個時辰之后,不管是全力沖擊隋軍圓陣的蠻軍,還是以圓陣對抗的隋軍,手邊的箭矢都已經消耗殆盡!現在雙方作戰,依靠的都是手中的大刀長槍,只不過隋軍占據了優勢!誰讓隋軍裝備的甲胄比蠻軍更齊整,布置的拒馬槍也足夠的多呢——別忘了拒馬槍是經過巧手匠人改革的,不用的時候,可以分成三節,需要的時候只要則將三節槍身旋轉卡住,就是一桿長達三丈的龍槍,即使是最中間的一節,一樣可以單獨配上一個槍頭,變成一桿長槍!
只不過這種龍槍唯一的缺點就是比較粗罷了,但是粗是問題嗎?不利于格斗,難道還能阻止隋軍士兵將其當作標槍投擲出去嗎?這玩意又不是什么精致玩意兒,也不過就是用一根粗一點的硬木(當然還有用竹竿的)配上一個鋼鐵打制的鋼圈用來扭接其他槍身或者槍頭嘛,即使損壞,也是只需要換一根木頭就可以了,為了此戰,李虎這位國公可是準備了兩百萬根!幾乎是每一個隋軍都有攜帶兩桿龍槍的量呢!
當然了,這些東西平時都是放置在一輛輛大車上的,不需要將士們自己負擔,不過每一個將士都會組成小隊,小隊組成中隊,中隊組成大隊,以百夫長為基礎,一直到萬夫長,這才組成一個個的圓陣,載輔以數量眾多的木質方盾,這才構成了隋軍的烏龜殼刺猬陣。
就像蠻軍圍攻最急的隋軍中軍圓陣,就集結了不小三萬隋軍,雖然其中沒有騎兵,但依靠數量眾多的馬車車廂,隋軍足以扛住十萬蠻軍的同時猛攻!
這樣說當然是不現實的,因為此時隋軍無數個圓陣構成的大陣中,實在沒有多少空間,給蠻軍施展馬上功夫的地方。且不說戰馬天生就厭惡那些大大小小的刺兒一樣的東西看到了就會不由自主地躲避,就算是蠻軍戰馬在主人的驅趕下,強行接近,面對三丈長的龍槍,馬上的騎兵又拿什么傷害到圓陣中的隋軍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