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文宣帝非常高興“現在把國家的財物分成三份,一供國家使用,另外的歸佛事使用。”
于是文宣帝傳旨,把錢、絹、被褥等物品運到山上,在山中建庫房來儲存這些東西,以供應寺中日常所用。
僧稠認為佛法的宗旨在于修心,財利世俗之事妨礙救化,于是致書文宣帝,讓他把這些東西都拉回去。
文宣帝為僧稠的氣度所感動,讓把這些東西在別處建庫存起來,需要時給寺中送去。
到后來,文宣帝為佛事而下的詔書不斷,每有一些小事也要親自過問。
又讓大臣送藥物和食品給眾僧人,并隨時解決眾僧生活中的困難,文宣帝自己常帶著侍衛親臨僧稠的寺院。
文宣帝每次到來,僧稠都在房中靜坐從不起身迎接,宣帝走時,他也不去送。
僧稠的弟子勸他說“皇帝到來,您只顧修行不去迎接,這是否有背于常情。”
僧稠說“過去賓頭盧迎王七步,使王少掌天下七年。我自己沒有什么好的德行,不敢自欺,知道自己不會給皇帝帶來什么福德。”
當時的人們都稱贊僧稠敦厚,顧而不拘小禮。
不久,有人向文宣帝說僧稠的壞話,告僧稠傲慢無禮,不敬帝王。
文宣帝大怒,要加害僧稠。僧稠早已料到此事。
一天,僧稠來到廚房,說“明天有客人到,多準備此食物。”
到半夜五更時,僧稠備好牛車,獨自到山口去,站在離寺院約二十里的路旁。
文宣帝的人馬走到僧稠站的地方,感到很奇怪,問僧稠為何到此,僧稠說“我怕自己的血不干凈,玷污了佛寺,所以在這里等您。”
文宣帝立刻下馬跪拜,對大臣們說“這樣神通的真人,怎么能誹謗呢?”
文宣帝要躬身背僧稠到寺院,僧稠堅決不接受。
文宣帝說“弟子有負于師,用整個天下也不足以謝罪”。
接著,文宣帝又問“弟子的前身是什么?”
僧稠說“是羅剎王,所以到今天還喜歡殺人。”
僧稠讓人端來一盆水,對著水中禱告一會兒,然后讓文宣帝在水中看自己的影子,果然就像羅剎。
每年伊始,文宣帝都要問僧稠一年的吉兇。
天保十年,僧稠對言語宣帝說“今年不吉。”
文宣帝很不高興,問“那么怎么避免呢?”
僧稠說“我也不久于人世了。”
到十月,文宣帝死了。
第二年的夏天,僧稠也去世了。
僧稠臨終時,異香飄滿寺院。
皇帝派襄樂王前來問候“大禪師僧稠,意志堅強,修煉刻苦,必能感動上天而成正果。禪師寄心于寂默之中,虛來實返,定能成玄妙功德。”
僧稠去世后,高官和名士大都前去吊唁。
為表達他們對僧稠的崇敬,施舍無數的東西,召集一千多僧人,在云門寺供祭,以期為他在彼岸世界帶來福德。
僧稠下葬的那天,滿山是人,有幾萬之多,點著無數支香。
正午時,開始焚燒僧稠的尸體,人們無不悲痛欲絕,哭聲響徹山谷。
立刻有白鳥數百只,徘徊飛翔于煙塵上,悲聲鳴叫,悽切感人。
北齊孝昭帝皇建二年,僧稠的弟子曇詢等奏請孝昭帝為僧稠建塔。孝昭帝下詔說“僧稠大禪師,德行修持高深,是佛家三寶的棟梁之才,其神靈超于一切物外。可以據此地的風俗,建塔以志紀念。后將舉行千僧齋祭,彰示法師光輝的一生。使之流傳后代。
北周滅掉北齊后,把廢棄后的云門寺賜給大夫柳務文,柳務文讓他的親戚辛儉守把家搬入寺院。
過了不久,辛儉守一家暴病而亡。
“現在不能出家,這一輩子就完了。”七歲的靈裕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