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是一個意思么。
并不是吾丘壽王變聰明了,而是剛剛張遠的語氣跟神情像極了他對向陽指點時的模樣。
此時此刻太學門外已經炸開了鍋。
吾丘壽王沒有出面,三名御史也只有一名去到了門外。
考生們群情激奮,宮衛們漠不關心,御史則一個勁兒的安慰考生。
“李御史,昨日太學令違法犯禁,今日太學丞又這般對待我們。
陛下真的有意要大力推行官學,興盛儒家嗎?
我們在太學根本感覺不到大漢卿大夫對儒家的敬意!”
這名御史現在也是無語,整個太學不就張遠一個卿大夫,你們之前招惹了他,他對你們不滿那是人之常情,結果怎么到你們嘴里面就變成了大漢所有的卿大夫都對儒家不敬。
這名帶頭的造謠者也是白癡,他說出這句話后,一邊隱藏著的繡衣使者就把這話原原本本的記在了冊子上。
不過這名繡衣使者沒有直接離開這里去稟報劉徹,他在等待。
期待著眼前這名李御史說出一些更過分的話來。
繡衣使者就跟御史們一樣。
御史靠彈劾諫言來立功,這些繡衣使者以挖掘出大臣們的秘密為功。
并不是秘密越大他們的功勞就越大,而是這秘密要危害到劉徹,危害到劉家對大漢的統治。
就算這秘密非常小,小到大臣們只是吐槽了一句皇帝亦或者皇族中人,再或者是吐槽律令之類的,都可以看作是威脅到了皇權。
當面吐槽皇帝還沒什么事情,汲黯不就靠一張只會放炮的嘴活著的么。
千萬不能背地里說,背地里可是有著更陰暗的一群人存在。
“話可不能亂說,太學令是什么態度雖然很清楚,但是大漢其他卿大夫絕對不會有跟太學令一樣的人。
為官者豈能不尊敬先圣?比如我就就對儒學很是向往,在太學的時候經常向五經博士請教。”
李御史顯然是不知道張遠已經沒事了,要不然不會在這指桑罵槐。
那名在一邊偷聽的繡衣使者,臉上出現了一抹笑意。
隨即在冊子上寫了一句話。
李御史是儒家的人,十分抗拒太學令張遠,甚至對太學令很是不滿。
寫完這句話后,這名繡衣使者就消失不見了,但是剛剛他站著的位置又出現了一名跟他一樣服飾的人。
“李御史的為人我們這些儒生自然是知道的,可是李御史您乃是監察太學一眾官吏的御史。
現在太學令知法犯法,太學丞又干擾太學學子正常的生活,不正是您應該出面的時候嗎?
我們這群學子沒有辦法將心里面的愿望告訴給陛下,可是您可以充當我們這群學子的領軍人物,將我們的話告訴給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