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思索了一下張騫這個人名,最后還是經過身邊的宦官提醒,這才記起來。
“他人在哪里?”
“現在不知道,不過臣托那些商人繪制地圖時,曾有人在頭曼城見到過張騫。
不過他被匈奴人看管著沒有辦法逃脫,匈奴人也一直想盡辦法讓他投降,不過一直沒有成功。”
張遠說完,劉徹臉上浮現出來了喜色。
任何一個皇帝都是最喜歡這種寧死不屈的人
你可以沒有才華沒有能力,你可以一無是處什么都沒有,但是你得忠心耿耿。
這種在異族人面前寧愿死都不投降的人,在皇帝眼里面那可是可以樹立起來的標桿形象。
張騫后來被封為博望侯其實也有點莫名其妙,他就是跟著衛青跑了一趟,然后就被封成博望侯了。
對于軍事張騫幾乎就是白癡般的存在,若是有一點點的機警與敏感度,就不會被匈奴抓一次然后被羌人抓一次。
不過劉徹喜歡他啊,送到軍隊去鍍金別人能有啥意見啊。
有意見也得保留。
沒有能力的人若是想要封侯,最直接的途徑就是張騫這條路,去異族然后寧死不屈十年跑回來。
即便封不了侯,那也能夠一世富貴。
“既然張騫還活著,那么為什么不讓人聯系到張騫,讓張騫假意投降匈奴,為漢軍情報?”
“陛下,一個人有一個人的使命,張騫忍辱負重這么多年就是為了出使大月氏。
這個時候若是給他其他的任務,只會讓他絕望,以為自己之前這么多年的努力都是白費。
陡然失去了心志之人,陛下還能夠相信他能夠繼續堅定下去么?”
“你怎么讓朕相信褚達?”
“第一,陛下可以掌控褚達的家人生死。
第二,褚達原本是必死之身,現在陛下給了他生的希望。
第三,褚達與臣乃是至交好友,臣也會參與明年的對匈戰爭,有臣擔保,臣相信褚達不會讓臣陷入到囹圄之境。”
“你之前不是說不會去大漠?”
“臣想了想,臣不能不去。
臣的學生們在戰場上浴血奮斗,為國而戰。
臣在那個時刻即便不能拿著刀劍與匈奴廝殺,也得站在他們的身后。”
這個理由是張遠早就想好的了。
總不能前幾天跟劉徹說不去,然后又說自己要去,反反復復總歸不成樣子。
至于為國而戰那種理由說出來劉徹都不會信,張遠要是這種人為什么第一回不直接說自己就要去。
“褚達這件事情是朕早就準許的,你為何今日還要為此事來這里一趟?
另外你考慮過即便是匈奴人信了褚達,褚達又怎么把消息送出來?”
這兩問才是劉徹心里面真正想問的,其中最后一問才是最關鍵的。
四周都是匈奴人,你總不能讓匈奴人傳遞消息吧。
“回稟陛下,臣想效仿張騫一事,讓褚達扮成大漢使臣然后帶著隊伍從匈奴地界經過,然后讓匈奴人抓去,最大限度的降低匈奴人對褚達的目的性懷疑。
另外在褚達被抓之后,陛下可以向外面散播消息,說已經得知褚達投降匈奴一事,然后殺了褚達全家,到時候從死囚犯中挑上一些人,把他們的頭顱送到匈奴那邊便是。
褚達這個時候見到‘家人’的首級,然后再投降匈奴人,真實性便會更高一些。
只需傳遞消息的途徑,只能讓褚達自己努力了。
匈奴人里面不乏鬼奴,臣覺得那些鬼奴不可能不向往大漢百姓的生活,這一點臣還是自信的。
陛下您只要允許褚達可以相應的對那些鬼奴開出一些條件,他們就有可能為我們所用。”
張遠認為只要這樣做了,很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