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落前五萬六千騎兵抵達了西河郡的陰山城。
大戰來臨之際,百姓們都老老實實的待在家中,陰山城的縣令還有張遠他們都知道戰場不是在大漢的疆域內,可也沒有刻意的提醒民眾。
大軍還是秉持著張遠的六字方針。
不進城不擾民。
吃喝都是縣兵送出來的,第二天留下一片狼藉就又出發了。
第三站是上郡的陽周城。
第四站是上郡的白土城。
第五站是西河郡的郡府平定城。
第六站是五原郡的宜梁城。
第七站就是屹立在大漠之上的新城受降城。
這一條路線并不是筆直的,而是在地圖上折來折去。
張遠要盡可能的避開山脈河流,選擇好走的官道行軍。
五原郡的郡守李椒在張遠過境之時也不敢有任何的怠慢。
這時候找張遠的霉頭,那就等于是把隴西李家送到懸崖邊上。
李廣不過是待業在家而已,大漢待業在家然后又被重新起用的例子簡直不要太多。
當初李椒只是憤恨張遠說這輩子都要與隴西李氏為敵這句話而已。
等張遠一路順利無比的到了受降城,已經是出發的第七日。
比心里面的計劃多了一天,原本是沒有五原郡的那一站,張遠打算直接掠過去,可河套區域不僅有陰山還有河流,長時間的降雨使這片區域十分的潮濕泥濘,這就耽擱了行軍速度。
不過還好,也算是按規定的時間趕到了。
原本受降城的五千步卒已經全部分給公孫賀管轄,這城里本就是為了抵御匈奴人南侵而建立,城內一個百姓都沒有,空曠的城池之內擺滿了各種軍用物資還有糧草。
為了保證速度,這些物資全都是附近幾個邊郡湊出來的,長安城那邊再把物資送往幾個邊郡就好。
張遠進城之后,自然而然就成為了受降城第一主帥。
城內的校尉府就成為了張遠衛將軍府的臨時辦公地點。
一眾衛將軍府官員進城之后,地圖資料都全部擺放整齊,大部分官員都在城內盤點大軍需要攜帶的糧草。
這便是此行這些官員的作用,接下來與公孫賀之間的消息對接,雙方達到互通有無,都需要這些人在受降城內運作。
屆時,受降城內會有兩座將軍府,名義上互不統轄,但實際上張遠與公孫賀意見相左時,肯定是要聽公孫賀的。
張遠幾個主將還有幾名校尉全都進了校尉府,商量著下一步究竟該如何行事。